——潍坊市以民生促共享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尹莉莉
幸福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我们的不懈追求。由北京师范大学民生发展课题组承担的《2016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将在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布。日前,论坛组委会经课题组授权,发布了“2016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潍坊市位列第19名。报告选取的样本囊括了全国27个省的262个地级市。在“中国民生发展指数3.0版”考量下的潍坊民生,跻身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榜单前列,向人民交出了一份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民生答卷。
发展带动民生,以民生促进发展。“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潍坊市以“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为目标定位,深入推进“四一三”战略重点和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开拓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在全省提升2个位次,奠定了共享发展的基础。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11年的75.3%提高到目前的80.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1年增长38%和43%。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民生促共享发展,潍坊市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坚持共享理念——
夯实民生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好质量的发展,是民生发展的基石。潍坊市坚持共享发展新理念,务实聚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更多地解决好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潍坊市在实施中小学教育提升工程、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文化惠民工程、强农惠农、***等一系列重大民生项目,推进完成医疗、低保、救助等制度城乡统一的基础上,主动作为,加快完善保障体系,一项项民生优先的体制机制保障走进了市民生活。
2012年以来,潍坊市财政部门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优化结构、统筹财力,优先保障、稳步提升”思路,连续压减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大各项资金整合力度,清理盘活结余结转资金,统筹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达到482.6亿元,为2012年的1.5倍。
2012年以来,先后牵头制定支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创新创业30条等多项民生保障政策,主动实施殡葬服务公益化、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民生综合保险工程等十余项保障制度,不断拓展保障领域,逐步构建起覆盖各个领域、各类群体的民生保障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聚力就业,潍坊市完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市级每年投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1亿元,五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6亿元,居全省前列;新建各类创业孵化器115个,总量居全省前列。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创业创新要素聚集交流对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潍坊市新增城镇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9.2万人,这是潍坊市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结果。潍坊市坚持把稳定就业作为刚性目标扎实推进,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就业服务体系,城乡就业连续12年实现“双十万”目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省十分之一,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宜居宜业宜医还要宜行,潍坊市建成了全国最完善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站点达到1180个,自行车总量5.9万辆,年骑行量7360多万人次,成为鸢都的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
潍坊市城镇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由26辆提高到66.6辆,农村由17辆提高到37辆。与此组数字高度匹配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63万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187公里,比2010年增加2900公里。全面实现各县市区30分钟上高速,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一级公路相连。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公交都市”,新能源公交车从无到有,占比达到50.1%,双层旅游观光线路正式运营,实现市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多个群体免费乘车。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潍坊市全面完成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计划,社保基金继续保持收大于支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由2010年的10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36亿元,增幅达到133.7%。
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突破,大胆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并轨,参保率达到100%。率先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率先建立职工重特大疾病保障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社保卡发行超过701万张,居全省前列。
潍坊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城乡分别建成10分钟、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所有镇街均建成综合文化站,被列为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走过9年的文展会和6年的中国画节,则实现了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双赢。一路书画墨香伴彩鸢飞舞,让人民参与、人民共享,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厚植着潍坊的文化优势,进一步扩大着潍坊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潍坊城市软实力的同时,推动潍坊乃至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彰显着文化为民的理念。
创建全国森林城市,让绿色成为了民生福祉。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0.3个百分点,达到35.5%。市民们成为“潍坊绿”最大的受益者,享受到了青山绿水、蓝天碧海、绚丽多彩的诗意栖居,外来的客商和游人也感受到了世界风筝都和中国画都的绿色魅力。还有让人心动的“潍坊蓝”刷屏。大环保格局绘就了“潍坊蓝”,严排放标准滤化了“空气蓝”,强倒逼机制打造了“发展蓝”,表达了市委、市政府更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随着全市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坚信,“潍坊绿”“潍坊蓝”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久。
每一个潍坊人在伴着世界风筝都成长中有着越来越多的体会,正是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潍坊的民生基础越来越厚实,越来越坚实。民生优先,魅力潍坊,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承诺民生实事——
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2012年的市人代会上,政府承诺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连续几年来,潍坊市持续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确定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有年度计划、有任务分解,有牵头单位、有配合部门,有检查、有督办、有问责。重点民生实事也从最初的10件,到目前的几十项。累计实施民生实事103件。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参保率达到100%。
居民供水、医疗救助实现城乡一体化。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由21张增加到32张。
全市中小学标准化率由40%提高到100%。
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1.5平方米和41平方米。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高于全国2.7岁。
群众安全感测评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
潍坊市始终坚持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有量化标准的民生项目全部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项目保障水平全省领先。如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从115亿元增长至160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26.1%,为全省唯一公共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11年达到25%以上的地市。
2012年6月,潍坊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列入全市25件实事之一。经过近年的积极推动建设,在全市流通主渠道建立起了来源可追踪、去向可查证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2015年12月,潍坊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通过了山东省商务厅组织的测评验收。
在全国率先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五年来全市累计投资30余亿元,逐步形成了“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机制常态化、发展产业化”工作模式和品牌,在省内率先实现了城市道路保洁的市场化、机械化作业。五年来,全市共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座(含运行、在建),垃圾转运站233座,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571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镇村全覆盖,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潍坊市提前两年实现国家农村饮用水安全目标。建成了峡山水库向白浪河水库调水工程和“引黄入白”等工程建设,有效缓解了饮用水水源紧张和白浪河水库水质退化问题。大力推进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供水管网达到1848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6%。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全国领先。2012年,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意见。2014年潍坊市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今天,全市养老机构达到196家,床位5.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32张。建成日间照料中心321处、农村幸福院560处。
全市600多万老年人同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4年,市政府把为老年人赠送意外伤害保险列入市政府确定的25件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全省共有六个县级市成功申报为“中国长寿之乡”,潍坊市占了1/3。高密、青州两市分别于2014和2016年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
社会救助体系从小到大、持续完善。潍坊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和每人每年不足1800元,提高到491元和3400元。共发放低保资金20.6亿元,保障困难群众105.87万人次。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700元和1800元提高到5600元和4200元。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大医院为龙头,通过集团化、托管、技术协作等多种形式,共组建27个“医联体”,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逐步形成首诊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双向能转诊的医疗服务格局。启动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推出10大类35项群众需求最强烈的惠民便民实事。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市民普遍享受到潍坊市改革和发展的红利。潍坊市实施大片区改造战略,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片区整体改造有机结合,实现以大棚改带动大建设、大建设带动大发展。2014年9月,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目前,新开工各类保障房4.4万套,改造棚户区7.1万户,解决了20万人的居住问题。
共享发展,落脚在实施民生事实上,让潍坊人民尝到了甜头,有了更多的新期盼。
“问题导向”——
引领民生改善新实践
近几年来,潍坊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借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全面提升和改善了民生质量。这也是潍坊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治理社会的境界和能力的创新实践。
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一张图,规划全覆盖”。潍坊市努力走以人为本、布局优化、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由47%提高到55.8%,实现了城镇人口过半数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多村一社区”建设模式,全市累计建成农村新型社区208个,50万居民实现生活社区化。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民以食为天。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围绕“破难题、闯路子、探模式、建机制、求实效、促规范”,探索用市场思维破解食安“中国难题”,坚持“发挥市场机制,让市场管市场”的治理方向,趟出了一条“党政综治、部门合治、行业自治、业态整治、社会共治”五治并举的食安共治之路,实现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两年内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由69.4%上升为92.6%。2014年,潍坊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市,在国家和省历次中期评估中均名列前茅。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创新之本、转型之要、民生之首,教育事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事关长远的重要制度,成为教育部推行的多项改革的发源地。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普通高考连续15年蝉联全省第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金牌数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首位。
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结构,基层学校迸发出空前的创新育人活力,区域教育呈现出“城乡比较均衡、课业负担较轻、教育质量较高、群众认可满意”的良好状态。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多选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宜学潍坊”的城市名片更加靓丽,吸引了大批外地学生争相到潍坊上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针对全市污染现状,制定了明晰的目标和路线图,深入开展“三八六”环保行动,以1668个具体项目为支撑,协同推进总量减排工作和水、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由2013年的150天增加到2015年的234天,在全省提升两个位次。PM2.5、SO2、NO2分别比2013年改善25.2%、42.8%、14.8%,“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保作为最直接的民生,赢得了人民的满意。
“越是经济下行,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好民生,使民生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向人民承诺:今年民生支出占比再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520亿元。
——认真落实全市***三年规划,年内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省定贫困村100个以上,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第一仗。
——新建、改扩建100所标准化普惠性幼儿园,新建、扩建89所中小学,力争两年内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启动建设“潍坊健康城”,打造医疗服务综合体。
……
远谋近施,牵动民情。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件件民生实事,件件落实有力,利在当下,功在长远。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于嘉、安蓓)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批建设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7日正式启动。据了解,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