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记者站 廖小兵 本报记者 刘定春
“杜书记,现在我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你进来看一看、坐一坐嘛。”日前,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第一书记”杜月平到村民家走访,路过朱心语家时,朱心语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坐坐。
走进朱心语家,只见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家人其乐融融。
“哟,老朱,可以嘛,人越来越勤快了,这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哦。”看到朱心语现在的变化,杜月平由衷感到欣慰。
6月13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侍俊带队在龙孔村开展扶贫专项督导,走访朱心语家时,朱心语敞开心扉和侍俊聊天:“侍书记,谢谢您对我的关心。我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老伴对我好,子女又孝顺我,我很满足。我今年也将与全村一道‘摘帽\’脱贫了。我计划和老伴一起到北京看看转转。”
讲卫生,爱干净,家庭幸福,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是朱心语现在的生活状态。
而在两年前,朱心语对生活失去信心,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这还得从朱心语早前一波三折的生活说起。
今年63岁的朱心语,是龙孔村8组村民,1980年他与同村的唐大翠结婚。婚后的朱心语与妻子育有一双儿女。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身为石匠的朱心语起早摸黑,只要忙得过来,什么活他都愿意接。而妻子唐大翠则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力所能及地做点竹艺,种种地,日子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快乐而温馨。
1996年,朱心语的大儿子考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他将家里的所有积蓄都为儿子支付了学费。然而也是在这一年,朱心语患上尿结石,疼痛难忍,四处借钱做了手术。
一个病人,两个学生,加上外债,把这个家庭瞬间拉向了贫困的“深渊”。朱心语由于长期超负荷劳作,尤其是刮风下雨也坚持在户外打石头,到2012年,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让他不能再出去工作了。
失去了工作的朱心语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再加上2014年5月的一场意外火灾,烧掉了他家的老房子和2000多斤粮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朱心语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开始每天三顿饭不离酒,渐渐地,脾气也变得古怪,唐大翠忍受不了这样的丈夫,选择了与朱心语分开吃、分开住。
改变从何而来?
2014年,村里开始开展***工作,在全体村民的民主评议和推荐下,朱心语家被评为贫困户。
龙孔村“两委”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为朱心语家制定了扶贫计划,积极帮助其发展种植、养殖业,增加其家庭经济收入。
驻村工作组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村跟朱心语类似的人不在少数。杜月平便召集工作组及村“两委”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教育引导方案,开展教育大走访、环境大整治、卫生大评比。扶贫先扶志,明确村民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户主动性,增强贫困户的参与度,帮助他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
驻村工作组周中山、张天府(结亲结对帮扶人)坚持每天到朱心语家走访,教育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环境大整治时,村党支部副书记胡益平带头给朱心语打扫屋内外卫生。通过现身说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朱心语。
“现在每一次到朱心语家,都能感受到新风尚。”同为该村“第一书记”的王刚说,现在的朱心语,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身上也没有了刺鼻的酒味,一家人又重新住到了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朱心语目前养了7只羊,已出栏3只,还养了40只鸡、80只鸭,种植5亩水稻、2亩玉米,儿子媳妇外出务工月收入4000多元,预计2016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脱贫奔小康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举行第二届艺术节师生书画展,展出了书法、国画、漫画、摄影等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举行第二届艺术节师生书画展,展出了书法、国画、漫画、摄影等多类作品,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安成勇岳池记者站许伟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