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夏之阳气,故而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时令进入秋分,秋高气爽,人体却容易感到困乏无力,精神不济,出现“秋乏”。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医学博士黎创解释说,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乏”并非病态,而是由于“长夏”的炎热暑湿天气向秋天的凉爽干燥过渡时,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不过另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此季节也容易疲乏,需要辨识清楚,以免耽误病情。
进入秋季之后,人们会感觉到没有精神、浑身乏力……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黎创介绍,我国汉代的祖国医学典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夏天人体大量出汗,耗伤津液,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机体处于一个消耗状态,而入秋后,人体通过自我调整,将夏天浮越于体表的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就容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
同时,黎创表示,秋季夜间,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
血糖高易疲乏,辨清真伪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老人发作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后也会感觉很疲惫、没精神、食欲差,但往往被误认为是秋乏而被忽视,因此要注意鉴别以免贻误治疗。
有些颈椎病在天冷后也容易发作,患者在受到风寒后会感觉犯困、疲惫、浑身没劲、浑身发紧、胸闷,休息也不能解乏,最好到医院检查是否是颈椎病发作了,同时注意保暖和适当活动。
好睡眠、多运动,抗疲劳
《黄帝内经》中说到的秋三月养生要则——“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提倡安定神志以保证睡眠质量,适度运动以舒缓压力,加强血液循环。在黎创看来,这对于预防和缓解秋乏来说是有益处的。同时,祖国医学提倡“天人相应”,认为人的饮食、起居、活动以及健康调养等均应顺应自然变化,因此秋分的食疗要点仍是以养阴润燥为主,可适当配以微温之品,可以起到抵抗疲劳,增强体质的功效。
■推荐
枸杞炖银耳温润抗疲劳
秋分节气推荐食疗之品“枸杞炖银耳”。黎创介绍说,这是一道富有陕西风味的汉族名菜。据传,辅佐刘邦兴汉灭楚的“三杰”之一的张良,在隐居期间,常以银耳清炖为食,寓意清白。隋末唐初,房玄龄和杜如晦协助李世民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对唐朝赤胆忠心。人们为纪念房玄龄和杜如晦,在雪白的银耳中加入了色红似血的枸杞,寓意“清白”与“赤诚”共有,这就创出了红白相间的名羹“枸杞炖银耳”。
枸杞质地温润,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有免疫调节、抗衰老、抗疲劳等作用。以少量枸杞与银耳共炖,可取得温润而不滋腻的效果。
材料:枸杞10克,水发银耳150克。
步骤:1.枸杞、水发银耳拣去杂质,洗净,沥干水分。2.银耳、枸杞放入砂锅,注入开水1000克,用小火煨炖。3.待银耳炖至糊状时,出锅装入汤盆即可。本品可以视口味加入冰糖、牛奶或盐与枸杞银耳一同炖服。注意风寒咳嗽或痰多黄稠者应避免食用。
解决秋乏的小方法
▲链接
晒太阳充足的阳光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然而,当秋季来临,阳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样强烈,雨天也会增多,这样人体的褪黑色素就会增多,从而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觉心情低落。所以,适当的多晒太阳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开阔,显得更精神。如果是在阴雨天,可以将屋内的照明设施打开,同样可以提高人的兴奋度。
多睡眠秋天来临,晚上争取在10:30之前睡觉,因为11:00以后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开始下降,它们同样需要休息。此外,午睡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老年人最好养成午睡的习惯。每天最好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
伸懒腰 伸懒腰,让肌肉得到放松,身体也会感到更舒服。我们在伸懒腰时,胸腔器官会对心脏、肺部产生一定的挤压,可以使心脏更多的运动,从而将氧更多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手指像梳子一样梳理自己的头发,这样可以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亦可以让头脑感到轻松。
来源:南方日报
新闻推荐
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志,即地方志,是采取一定体例、反映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兴衰更迭与变迁的综合性著述。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