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世世代代的文明传承生生不息,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内收录了我市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展出实物展品200余件,书籍300多册,展示了胶州大地上光彩夺目的非遗文化。
市文化馆位于我市青岛路市民文化中心内,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位于文化馆三楼,面积300余平方米,自今年5月1日开展以来,共接待参观人员近万余人次,包括两次高校采风活动。
展厅内,秧歌、茂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悬挂在墙上,引人注目。而更多的衣服、折扇、八角鼓、黑陶、彩塑、布老虎等实物则整齐排列在展柜内,让人眼界大开。一项项非遗文化,如同一粒粒珍珠,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耀眼的光芒。
国家级非遗:
秧歌、茂腔闻名海内外
展厅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胶州秧歌、茂腔。“扇影衣香深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香”,说的就是以“三弯九动十八态”名闻天下的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初期,马、赵姓两家由外地逃荒来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为生,之后、两家一起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到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形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性的舞蹈秧歌。
“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说的就是被称为“胶东之花”的茂腔。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半岛的地方戏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俗称“栓老婆橛子戏”,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省级非遗:
八角鼓、剪纸、龙拳蕴涵地域特点
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六项:胶州八角鼓、胶州剪纸、三铺龙拳、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等。“胶州八角鼓”又称“鼓子”、“桌戏”,是由清“北京旗人八角鼓”蜕变而成。清雍正年间,在北京作官的一位胶州人因遭贬携眷返乡,带回了一批八角鼓段子。内容多是传奇故事或公案小说的选段,也有些是返乡后抒发失意情绪而自编自演的,他们自称为“厅房戏”、“学士戏”、“清客戏”。劳动人们称之为“财主戏”、“财主八角鼓”、或“财主帮”。八角鼓从不对外,往往聚妻妾儿女于一堂,弹奏演唱,偶尔或清明、或重阳也几家联合,野游演出借助酒兴。
“胶州剪纸”是山东省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据1954年在洋河镇由子村张家茔(明墓)出土的五幅剪纸原件,证明了至少在五百年前剪纸已在胶州极为盛行。胶州剪纸既有北方黄河流域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兼江南纤秀细腻的特点。
“三铺龙拳”是中国鸳鸯门派的一个特殊拳种,前身为“刘家拳”,起源于明末,属刘家上祖刘静所创。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家子弟刘正海怀着光大刘家拳的理想,接受父亲亲传开始练功,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刘正海传承发展了刘家拳,命该拳种为“三铺龙拳”,后又受到鸳鸯派掌门人姜周存、国家武术A级裁判吴秀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原副主任张山诸先生的指导,“三铺龙拳”武术理论逐渐完善。
“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即“胶州作”,亦名“胶作”,是明清古典家族制作工艺的一种,以胶州一带工匠制作工艺为代表,指的是胶州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典家具制作方法。相比于“苏作”、“京作”等古典家具,“胶州作”可以说集南北家具之大成,既有精巧、优美、秀丽的江南风情,又有粗犷、豪放、大气的北方特色,所制家具以酸枝木、花梨木、柏木、楠木等高档木材为主,由于这些木材有质地过硬、色泽自然、纹理优美等特点,制作中不上油漆,而是经过打磨上蜡将木质天然之美发挥到最佳程度。“胶州作”其做大特点就是造型严谨安定,线条流畅,力求简练、质朴、明快、自然。“胶州作”在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装饰手法诸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艺术结合。
市级非遗:
民歌、黑陶、制香技艺传承百年
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项:胶州民歌、胶州大沽河黑陶制作技艺、胶州传统制香技艺等。胶州民歌起源于民间,流行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中间,至今仍保存着原创时的许多基本特征。胶州大沽河黑陶制作技艺中的黑陶是龙山文化的象征符号,对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胶州传统制香技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制香工艺始于清朝。传统制香的程序包括搅拌、加料、出香、压平、切割、晾晒、挑香、包装等。现在制作工艺包括了传统的制作方法,上等的好香采用祖传的药方,用30多种中药材作为香料制作而成。
县级非遗:
传说、轶事、泥塑民间喜闻乐见
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1项:立胶州的传说、牧马城的传说、艾山传说、八子绕母、高凤翰的铁事、石耳奇争、崔吾卢的传说、胶州高跷、太祖拳、胶州泥塑、胶州彩塑、胶州布老虎、胶州绒孩、胶州莲花灯、大相家粉条制作技艺、柏兰香油制作技艺、胶州大白菜种植工艺、城隍爷出巡、胶州秧歌城、胶州吹打乐、胶州三里河黑陶制作技艺、焦花女传说等。这些非遗文化一一陈列于展厅中,无声地诉说着胶州民俗文化的灿烂,历史的悠久。
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据悉,我市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为平台,开展系列活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举办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组织学校参观交流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百姓。
(栾敏 魏婧羽 万真)
新闻推荐
红火秧歌扭出浓浓风情 ——中国舞蹈家协会“艺术家走基层”暨第四届中国秧歌节精品秧歌展演第二场侧记
姜方梅/文陈凯/摄不同的秧歌,扭出的是不同的风土人情。9月28日晚,中国舞蹈家协会“艺术家走基层”暨第四届中国秧歌节精品秧歌展演第二场在市会议中心大剧院举行,近千名秧歌爱好者欣赏了这场带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