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迎宾 徐志强
沾化区古城镇王见南村全村800口人,有张、李、刘、彭、孔、阎、朱、王、苏等十余姓,历史悠久,而且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这些人在政界、军界等领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现年88岁的阎广恒老人,行伍出生,说起王见南村,老人激动不已。他说,在他的记忆里,王见南村风景独好,村西有大松林小松林,各式各样的石碑、石狮矗立两边,直到“破四旧”,松林被砍了,石碑石狮被砸毁,也有被变卖的,如今已再难寻觅。
王炳燇是沾化县第一位同盟会会员,1906年就已入会。辛亥革命前,他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鲁北第一所新型学校棣州公学,民元以后改称岱北公学。他与阎容德等人一道,“将棣州公学办成既是学校,又是同盟会在鲁北的地下联络站和造就革命力量的摇篮”。“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来,全国上下大为振奋。王炳燇先生作为山东代表,出席在南京召开的临时国会会议,参加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投票选举。”(吴承志《沾化县第一个同盟会会员王炳燇》)王炳燇在中央与省内先后担任多种职务,也几经宦海浮沉。在办学与从政之余,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黄上,于1922年写成《治黄刍议》一书,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特令嘉奖。在“九一八”事变前,曾多次身先士卒,率众治理黄河,还曾一度出任山东河务总局局长。有清一代,及至民国初年,沾化徒骇河时有泛滥。王炳燇的这种治黄情结,就源自于他在故乡沾化的水患记忆。可见,王炳燇在为沾化进行革命做准备的同时,故乡也为他的治水成就奠定了基础。
苏兆登(1768—1847)字宴林,号朴园,今古城镇王见南村人。幼时家境贫困,范氏塾师怜其聪敏,收养读书。兆登刻苦自砺,学业优异,每试皆冠。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考取举人。嘉庆四年(1799年)第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江西南安府知府、户部郎中、陕甘学政、江西南安府知府、军机章京、永平府知府、淮阳河务兵备道等职。并曾出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会试及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元年(1821年),擢升福建按察使,因奔父丧未赴任。后乞告归里,奉母10余年,1847年卒于家,诰授通议大夫。其子敬衡(1801~1867),字心舆,号蕉林。道光十六年(1836年)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甘肃、四川按察使。苏氏以“父子二鼎甲”闻名于世。
阎广恒告诉记者,听老人说苏兆登是穷人出身,任学政和考官时,重真才寒士,清除考场积弊,为诸生所拥戴。据说,当时考场学生考试必须向主考官交纳棚规(报名费),苏兆登任考官时,连续三年免收学生棚规,赢得了考生的爱戴。
据阎广恒讲,现在的王见南村,王炳燇和苏兆登的后人已经很少了。王炳燇、苏兆登、苏敬衡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如今都已经“俱往矣”,有的也许会在县志中留名,然而,他们奉献的事业经过历史的选择,却在“大时代”中熠熠生辉。
■阎广恒向记者讲述王见南村的历史
新闻推荐
市档案馆馆藏资料显示,明洪武二年,杜姓从河北枣强迁此立村,以姓命名为“杜庄”。永乐年间,于村西北建姑子庵,随后改名姑子庵村。“文革”时期,改村名为东风,198
地名小档案姑子庵市档案馆馆藏资料显示,明洪武二年,杜姓从河北枣强迁此立村,以姓命名为“杜庄”。永乐年间,于村西北建姑子庵,随后改名姑子庵村。“文革”时期,改村名为东风,1982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