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15日以来,北京多位老人被骗取房产,受骗经历都是以 “抵押房产——用抵押款理财——理财分文未获——房产被低价过户”,有的老人甚至已经被逐出家门。
老人被几个大汉撵出家门
“就在前天,我们从家里被人撵了出来,请救救我们!”10月17日,张女士给笔者打来电话,声音颤抖,几次哽咽。
张女士一家人住在北京市东城区新源西里中街,她的母亲67岁了,这里是老人唯一的房产,更是老人的养老保障。10月16日,六七个操东北口音的男子突然闯了进来,强行将家里的东西打包,不由分说就抬到了楼下的马路旁。好好的一个家,几乎是转眼间就被人搬空了。与此同时,附近的房产中介开始以375万元的价格,挂牌出售张女士母亲的房子。375万元,这比房子的实际价格低了很多。“甭管多少钱,房子、房款也一并是别人的了。”张女士泣不成声。
张女士再三追问才知道,这样的遭遇和母亲的“理财”有着直接关系。早在今年初,老人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动了理财的念头。老人准备将房产抵押给一家公司,拿到抵押款后,再将这笔钱交给一个负责理财的人打理。这样,老人每个月都能拿到数万元的利息。三个月期满后,本息全部收回,老人再用本金赎回房产证。自己毫无损失,还能干挣近20万元的利息,这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
但实际情况是,负责理财的人没给老人一分钱,而老人的房产却被抵押的公司过了户。抵押房产时,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带着老人去了公证部门,老人不懂合同但签了字。前天,张女士找到公证部门才知道,老人签署的其实是委托售房协议,这就是说有关房子的所有权利早已属于他人。
同一伙人同一种套路骗老人
几天来,笔者所接触到的相关事件不止张女士此例,至少有四五位老人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房产分布在朝阳、丰台等地。
几乎每个受害家庭都回忆道,这件事不是突然发生的。早在一两年前,家里的老人就出现了反常行为,他们会背着家人与外人联络,嘴里会提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项目”。
多数老人都不记得房产抵押公司的名字,只知道公司负责人姓龙,在公证处签署的委托售房合同上,也都是这个人的名字。负责替老人们理财的人是一个姓广的男子。多个家庭多位老人碰到的都是同一伙人,绝非巧合。
由此不难推断,老人们实际上是个“一条龙”的骗局。他们就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对老人们先进行洗脑,让老人们自愿将房产证交给龙某,进行一次完全不成比例的抵押,随后再由广某扣住抵押款,在老人们无力偿还抵押款的情况下,委托售房合同便很快生效,最终,老人的房子、钱都没了!
受害家庭往往束手无策
笔者发现,在受害家庭的维权过程中,无奈和无力感紧紧地伴随着他们,如影随形。
即便是家里来了 “抢房子”的陌生人,很多受害老人依然遮遮掩掩,不愿将实情和盘托出。在他们的讲述中,笔者慢慢听出了端倪:他们都提到了一位姓董的女士,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很多老人们因为 “朋友”介绍动了理财的念头,“朋友”中就包括这位董女士。据知情的老人说,董女士原本是一位受害者,但后来却介绍多人来理财。现在,老人们不愿配合家人和警方调查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还没有回过神儿来,二是因为自己也游说过其他老人理财,害怕自己难辞其咎。
老人们不愿配合仅仅是维权难点之一,在受害家庭运用法律武器时,遇到了更大的问题。法律是公正的,但也讲求证据。老人们已经通过公证的方式,自愿将对房子的一切主张权利转让他人,房产证上也不再是老人的名字,这又让法律如何保护老人们的权益呢?
景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