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时维凤整理:牡丹晚报记者 朱 静
日前,70岁的时维凤带着这张照片来到本报热线接待室。他说,这是他和母亲惟一的一张合影,当年拍这张照片是为了寄给远在北京的父亲。看着这张66年前的照片,他向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0年,当时我只有四岁,家里一位大爷带着我和母亲在当时单县惟一一家照相馆拍摄的。
1945年,我的父亲娶了我的母亲,他们结婚没多久,父亲就随部队去了东北,一直到1950年才有他的消息。原来,父亲跟部队去东北没多久就进入牡丹江航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到处执行任务。直到1950年父亲被调到北京,有了稳定的地方,才给家里捎了信。当时父亲还不知道有我这个孩子。了解父亲的情况后,我们就拍摄了这张照片寄给了父亲。
父亲在部队为祖国做贡献,母亲在家照顾老祖母和祖母,一个女人撑起了一个家,吃尽了苦头。2003年1月27日,母亲去世。她一辈子勤劳节俭,现在可以告慰老母亲的是,她老人家的两个孙子都事业有成,重孙子也已经结婚。
我和妻子的幸福生活
□韦统知(菏泽发电厂)
这张老照片,是我和妻子李秀荣结婚后的第一张照片。那时我们部队驻守黄海边上,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拍张照片要步行几十里,十分不易。巧遇一流动摄影师到部队营地,我们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每次欣赏这张照片,生活的幸福、婚姻的甜蜜,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心间。从那时起,掐指算来,我们已携手走过了四十二个春秋,真可谓老夫老妻。从那时起,就有一个“迷”深藏心底。
那是我提干部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与妻子相识后的第一个春节,我探亲回到家乡。我们两家都开了锅,父母夸我有出息,她的姐妹夸妻子有福气。母亲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后来母亲神秘地对我说:“以前你提了两次干都没成。这次你同秀荣刚认识就提了干,你托秀荣的福。”人们总是把福与祸连在一起,谁有喜事就夸谁有福,谁遇难事就说谁没福。这不过是一种习惯说法而已。尽管如此,我也一直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里。妻子常以母亲的话为根据,进行说笑。我总是给妻子帮腔,和她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
妻子福气有多大?仔细想来,她的福气还真不小。婚姻、家庭和工作,样样顺溜。我们俩于1974年结婚,并育有一女一子。说婚姻幸福,家庭美满,一点也不为过。随着我在部队的提升,妻子和孩子很快随了军,并给她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经济收入也很好,彻底结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成了令人羡慕的“城里人”。我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直升至团职干部。现在我们的两个子女早已结婚生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四十多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仙逝。对于她老人家的话已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妻子的福气也好,我的进步也罢,都是托了国家的福。倘若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家的繁荣昌盛,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