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被法院宣判无罪后,已服刑23年的陈满走出海口美兰监狱大门。(资料片)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防止刑讯逼供,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按照疑罪从无原则,依法作出无罪判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作出明确部署。法学专家表示,这份改革意见将有效确保刑事诉讼制度牢牢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
“以侦查为中心
易致冤假错案发生”
呼格案、张氏叔侄案、陈满案……近年来,一批冤假错案陆续被纠正,其背后反映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更发人深思。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卞建林指出,我国过往“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实践造成庭审过分依赖侦查卷宗笔录等书面材料,庭审流于形式,使得刑事诉讼通过法庭审理发现事实真相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大打折扣,既不利于有效追究犯罪,也容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此次出台的意见开宗明义,直指现有刑事诉讼制度的症结。
卞建林认为,这份意见明确要求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既体现了现代刑事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明确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方向。
“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理念置于\‘以审判为中心’的政策语境中,无疑具备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核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奋飞说,“随着这份意见的出台,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实际已经落地生根,这也可被看作是摒弃旧有诉讼模式的标志。”
矫正控辩失衡
扩大辩护律师活动空间
“为何诉讼制度要以‘审判\’为中心?这是因为人民法院所主持的庭审活动具备程序正义的最完整形态,对案件的认识和处理建立于庭审活动中控辩双方对证据、法律意见的充分讨论和辩驳之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魏晓娜说,在庭审中被告人的程序参与权、辩护权得到最有效的保障,各种证据、主张、观点、意见都得到来自正反两个方面的充分讨论和反驳,在此基础上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是最科学和公正的。
不少专家都认为,强调“以审判为中心”并不是否认侦查、审查起诉程序的重要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吴宏耀说,“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绝不是法院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缺乏侦查机关、检察机关的积极参与,法院就会或因控方证据不足、不符合有罪的证据标准,冒着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的风险遽然裁判被告人无罪;或迁就控方的证据缺失,冒着错及无辜的风险贸然裁判被告人有罪。”
“意见提出,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裁判的要求和标准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要探索建立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对讯问合法性进行核查制度,建立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引导和说理机制等等。”魏晓娜认为,这必然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侦查、起诉工作形成更严格的标准。
“应该看到,这份意见从完善庭前会议到规范法庭调查程序,从健全质证规则到保障法庭辩论机制,从强化当庭宣判到严格依法裁判,都是在着重强调庭审实质化。此外,意见将辩护律师的活动空间作了进一步延展,以矫正控辩失衡。”李奋飞说,意见还对于当事人的权利保障给予了全方位覆盖,彰显了司法人权保护的内在精神。
卞建林认为,对于诉讼制度改革,意见已经作出了具体部署。包括要求所有定罪的事实证据都要经得起法律检验,严格落实疑罪从无,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等。“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作用,将其作为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实现有效惩治犯罪和切实保障人权相统一。”卞建林说。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哪里有麻烦,他们就往哪里上 记者探访青岛治安民警日常工作,遇到危险来不及想别的
罗志峰正在办案。罗志峰(右)和朱志军正在研究案情。文/片本报记者张晓鹏本报通讯员王洪亮路上有人打架、精神异常人员持械威胁他人、有人钱物被偷……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大都只是旁观,甚至避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