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背夫
">峨眉山背夫
峨眉山轿夫">峨眉山轿夫
年先春文/图
旅游交通工具的产生可以远溯到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就有颂扬殷周时代民间出游的文字记录。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古书《汲冢书》中的《穆天子传》就描绘了周穆王一行跨八骏马出游西域的传奇故事。历朝历代的民间(包括商贾、宗教、科技文化人士)出游除徒步旅游外,必须借助交通工具(主要是骡马、舟船、车辆等)以实现方便快捷的转移而减少时间与体力的消耗。
古代的中国、天苍苍、地茫茫,山高路遥,云山远阻,山道崎岖。特别是四川山区,诗人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涌南关马不前”的兴叹!随着东汉时期宗教旅游的兴起,蜀国仙山陆续来了一批佛门僧人在此建起了寺院(先结茅而栖,后扩大规模),从普贤殿到万年寺建筑结构的一砖一瓦以及僧俗人士的生活物资,都是背夫、轿夫们历尽艰险从山下一步步地运到“危乎高哉”的山巅以供佛需民用。且看古代具有浓郁山岳型文化特色的歌谣,通俗而生动地描述了山区苦力劳动者们的生活。
背夫歌谣
日出东来又落西,峨眉背夫汗雨飞;
滴滴汗洒佛田土,斑斑泪染杜鹃啼。
据清末两次宦游四川的江苏人徐心余(夹江知县)所著《蜀游见闻录》,引用川谚云,“峨眉山,不算高,打起云台半中腰。”由山麓至巅顶,分为三站,每站以八十里计,其高已不可量。上山两站,尚可坐背架子,最上一站,则须步行,山陡而曲,险矣!”常年劳动生活于蜀国仙山的背夫(古称背老二,今称背哥、背二哥)们,“背上背个背架子,手上杵个木杵子,口里哼着山歌子,为了家过好日子,朝夕与共背背子,翻过山道十八弯,穿云破雾为啥子……”背夫们常年三五成群,往返运送药材、山货、盐、布料、百货、建材等生产、生活物资供寺院及山里人家备用,从而劳苦奔波于百二十里烟云连绵的峨眉山古道,度过人世春秋。深山背夫之家也有情感动人的生活画面。
弯弯背架形如弓,妹盼情歌回山中;
一家老少都靠您,背哥担子不轻松。
古往今来的背夫们,都有一腔背负重担,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斗志豪情,让古今旅游者为之美言称羡不已。
一根拐把三尺三,背起背架爬高山;
上山行程一百二,背夫何惧蜀道难!
笔者敢言,古代山区凡属有人类栖息的地方,特别是旅游区域,诸如大巴山的手爬崖之山道,黄山的奇松怪石之间,华山的险峰悬岩之上,泰山的征途漫漫之中,均有铁骨铮铮的山域汉子们承担着“背夫”的使命,为中外旅游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轿夫漫话
古代山区的轿夫与樵夫在文化人士的笔下备受敬羡。清代山东济南人王培旬(任四川荣县知县多年)所著《听雨楼随笔》有略述。
何谓“轿夫”?山区抬滑竿的体壮山民的俗称;何谓“滑竿”?就是用山间坚硬而有韧性的青竹刮去竹绒成为滑溜溜的竹竿绑扎而成的运载工具。这种交通工具作为民间风俗之一的风情展示,凡是名山胜境线上,车船去不了的地方都有一种“闪闪悠悠、潇潇洒洒、穿云破雾、飘逸自如、如入仙境”的韵味与体验。古代轿夫们只要揽着生意,高兴起来,为了提劲也自编自唱别具特色的山歌:
翻了一山又一山,走了不知多少弯?
天下名山任纵横,千难万险心里欢。
轿夫们为消除疲劳,协调操作,加快登山速度,还天南地北地唱登山谣:
太阳出来一点红,天下豪杰访英雄;
抬轿兄弟谁来访?只为游客悠哉游。
民间俗语:“敲竹杠”不知何年何月与抬滑竿的轿夫相关。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某人乘坐滑竿进山烧香,快到半山腰时,走在后面那个轿夫就敲着滑竿的竹杠与前面的轿夫一唱一和,要求增加工钱,否则就撂下不管。坐滑竿的人面对此情此景,心想,处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山腰已别无选择,只好满口答应。如此,‘敲竹杠\’便成了‘利用别人的弱点或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物品\’的代名词。”笔者认为,抬滑竿的轿夫,一般都是些忠厚老实的山民,从事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是为了过日子。“敲竹杠”一词,显然贬低了轿夫的人品。据调查,以峨眉山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约有山民208户、348人以轿夫与背夫运输为业。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全山约有滑竿轿椅400余具,分布于各游山起点,统一管理,有着装标志、统一每公里游程滑竿收费标准,设旅游投诉电话,严格操作,文明经营,有条不紊。
如今,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常年背抬的背夫、轿夫们,经年累月,炼就了一副铁肩负重的本领,他们都有着令人惊讶的韧性与耐力,为那些向往天下名山胜景而又无力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体力和汗水,换来服务酬金。
写至此,特向名山风景线上的“背夫”、“轿夫”劳动者致以殷切的敬意!并建议可否将峨眉山背夫、轿夫歌谣像“川江号子”一样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非遗”?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林晖)记者26日从国务院扶贫办获悉,针对部分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