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董光武当选为合肥市十五届人大代表。三年多来,她恪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诺言,以一个人大代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上级组织建言献策,关注基层社情民意,引导和带领周边农户养殖增收,与广大群众一道共圆富裕梦。
“屡败屡战" 历艰辛练成养鸡“致富经"
董光武,岗集镇新元村人。1996年春,她和丈夫王祖玉把在合肥城隍庙做小百货批发生意赚的几万元和向朋友借的几万元全部拿出来回村建猪场、买小猪仔,小夫妻俩忙得热火朝天。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养猪场刚走上正轨时,却赶上了生猪市场行情持续走低,她俩辛辛苦苦养猪三年,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20多万元。
1999年,董光武把合肥城里的房子卖了,把别人急等的债先还上,剩下欠的债一家家打好借条,就和丈夫分别去苏州、上海等地打工了。
2006年,董光武夫妇用打工挣的钱把家里的债务全部还清后,当时两人手里还有二十万元的积蓄。无债一身轻的董光武决定在家一面陪儿子,一面种几亩地。而当她在家种田一年的收入还不及在外打工时两个月的工资时,这让她的心理失衡了。
“我还想创业,打算租用别人的抛荒地建一个生态养殖场,从哪跌倒的,就再从哪爬起来。"董光武把想法打电话告诉了丈夫,憨厚的丈夫表示支持。
2007年,董光武买了1500只土鸡苗试养,当年赚了2万元。第二年,她把鸡苗增加到了3500只,收入翻了两番。看到妻子在家养土鸡比自己赚的多的王祖玉很快放弃了在外地打工,回家当起了妻子的“贤内助"。
眼看事业就要扬帆,但灾难却再一次向她袭来。2008年冬天的那场大雪把董光武家的养殖场房屋压塌,她饲养的4000多只土鸡大部分被压死、冻死,剩下不到1000只了。
灾难面前,不服输的夫妻俩拿出全部积蓄,并贷了一笔款,重新建起了鸡舍,优化了鸡苗品种。为保证她家土鸡和土鸡蛋的“土味",她把鸡散放在大自然里自由地觅食,晚间只给鸡喂点杂粮作为补充营养。目前,她家养殖场共存栏1万多只母鸡,平均每天可下蛋5000枚。现合肥周边众多食客都奔着她家产品的“土味" 纷纷前来定货,产品供不应求。
借用“电商" “董大姐"网上“亮相"
2013年,不满足于现状的她在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扩大了养殖规模,成立了玉武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将产品注册了“董大姐土特产"商标。
能否将产品在网上销售,使其扩大知名度,这是她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2015年初,她成功与合肥高校互联网运作团队对接,“董大姐"牌土特产被推上了电商平台销售。尔后,她又投资70多万元,在合肥市区建立了工作室,并成立了安徽云耕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用“互联网+"思维尝试新的创业方式。
履职尽责 “沉基础"为民“代言"
为让周边群众尽快富起来,董光武把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前来学习的群众。在董光武的帮助下,岗集周边黄玉红等多家养殖场相继开张。
她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在市人代会上,她提出了《关于促进本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创业发展问题》的议案被合肥市人大重点督办,并就其议案组织了调研和座谈。
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她积极参加市、县人大组织的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活动中,她利用机会与群众交谈,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今年市人代会即将召开,我准备提出《创造学习条件,让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的议案,让更多群众把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来增加更多的收入。"董光武这样说。
(余先智 何治国 田茂恒)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双墩镇计生服务所的工作人员踏着冷峻的寒风,带着家乡人民的问候和翘首期盼的亲情,奔赴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异地,开展在外务工人员慰问工作。双墩镇政府为了更好的开展“两节&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