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秋天深了,往老街深处走,从花戏楼街转至永和街,再转至何家巷,就能看见一座古意深沉的大院子,那就是古淝公所了。
“古淝公所”,这座建筑的名字听起来,总给人心宽体胖的感觉,古道热肠,肥而阔,公所的胸怀多宽广,让人想起人来车往,喧嚣如潮,建筑自立在那里,百年如故,只是时光如镰刀,收割了这座庭院的主人,一茬又一茬。
古淝公所这座诞生在清初的建筑,据老辈人说,曾经是院套院结构,内院曾经有正殿、侧房、后殿,围拢成一座天井院,是正宗的“四水归堂”结构,正殿供奉朱熹,徽商多是儒商,以“仁爱”、“诚信”为信条来经商,因此,供奉朱熹是常有的事情。古淝公所是由合肥在亳州经商的纸业和典当商人共同修建。近代以来,钱被纸张替代,典当也是一纸当票收纳囊中宝贝。人在最尴尬的时候,被一张纸拯救,或者说是,一张纸让人忍痛割爱,好不尴尬。
走进古淝公所,如今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建筑尚存,部分墙垣已经剥落,众人口住在一起,普通住户、炒糖手艺人、租住户、贩夫走卒……已经变成了老北京大杂院的感觉,有几只家犬,见人进来,或是撒开嗓子狂吼,温顺一些的,假寐地看你一眼,继续假寐,你的来与往,似乎都与它没有丝毫关系。
因为街区摸排的原因,我去过古淝公所几次,最吸引我的是那户炒糖的人家,圆圆的一口芝麻锅,下面烧的是劈柴火,锅灶转动,满院子的芝麻香。若不是浓浓的芝麻香气,我还真猜不出这是怎样一口锅。炒芝麻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满脸的沧桑,皱纹的沟壑里却透着安稳与喜感,这样的安稳与喜感给人满满的和善,让人格外愿意与她亲近。
“没见过吧?小伙子。”她看我满脸犹疑,赶忙解释锅灶的用途,还把她刚刚炒好的芝麻糖拿给我吃,“吃吧,孩子,到这个院子里看房子的人多了去了,有的拿着照相机,有的拿着画板,我都会送他们糖吃,自己家做的,在街面上,我是要收钱的,在家里,就是待客了。”老人爽朗地笑了,那感觉,一度让我想起已经离开我多年的祖母。
人老了,身躯逐渐佝偻,眼睛却异常明澈有神,好比那位炒糖的老人;古建筑老了,墙基已经剥落,水渍漫漶,廊檐、斗拱、雀替却依然精致俏皮。这些,都在古淝公所得到了印证。
木质的扶梁抱柱,有的底部已经生了木耳,似乎是时光深处的故事唯恐别人不知,皆有这些小生灵来讲述光阴过往;绫子门窗典型的皖北味道,方正之中透着美感,有些窗子里面张贴的还有地道亳州剪纸,似乎闺阁之中怀春的少女亲手所剪;廊檐下的雀替油漆虽已斑驳,但刀法与样子规整有制,龙凤呈祥、金蟾祝寿、梅兰竹菊,颇具匠人精神;最喜的是博风板上的天马,腾跃而出,似可闻马嘶声,我看过诸多皖北古建筑,也见过最近复建的古建筑,博风板上的图案远远没有古淝公所现存的精美。
季节分春夏秋冬,建筑也分,古淝公所的存在已然走过近三百个春秋,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淝公所已经走到了秋天,秋在树梢头,建筑也是,往廊檐上看,寻觅万顷昨日繁华,目光下移,恢复旧时特色,那就是古建筑留给今人的“作业”了。
新闻推荐
近日,从甘肃传来消息,受5月采摘期气温偏低及生产缩减影响,价低多时的玫瑰花终于走出苦海。在近两个多月新货价格连续攀升,统货今日已涨到55元(公斤价,下同)。据产地信息站及专营商反馈,本轮玫瑰花行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