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医学知识
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脉络中正常运行而不外溢的作用。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而外溢,发生出血,这就是脾不统血。脾不统血主要表现为慢性出血症,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脾不统血因脾气虚弱而起,所以脾不统血的人也同时会表现出脾气虚弱的症状,如面色萎黄或苍白、四肢无力、身体消瘦、不喜欢说话、精神不振、容易疲惫、大便溏稀等。
☉益气方能止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是导致脾不统血的根源,所以对于脾不统血引起的各种出血症状,关键在于益气健脾、摄血止血。牛肉、羊肉、鸽肉、海参、红枣、山药、甘薯、南瓜、蚕豆、桂圆等食物具有益气摄血的功效,可适量食用;酸枣仁、当归、黄芪等中药也有较好的益气健脾、养血摄血的功效,有出血症状的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这里推荐一道益气摄血的药膳——黄芪红枣牛肉汤。牛肉、黄芪、白术、红枣都是益气健脾的理想之物,牛肉、红枣
还有补血的功效,搭配使用,可起到益气固表、摄血补血的作用。
黄芪红枣牛肉汤
【材料】牛肉250克,黄芪、白术各10克,红枣10枚,姜、盐各适量。
【做法】
1、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冷水下锅,煮尽血水,捞起冲净;黄芪、白术、红枣洗净,红枣去核;姜洗净,切片。
2、将所有材料(盐除外)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至牛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益气健脾,可使脾主统血功能恢复正常,血向外溢的情况自然得到改善。但是,光止血是不够的,血外溢就是身体在失血,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贫血,所以脾不统血的人还要注意补血。补血可多吃黑木耳、动物血、动物肝、红小豆、桂圆肉、樱桃、红苋菜等食物。
☉鼻出血,按压两侧迎香穴
生活中,很多人鼻出血时习惯仰着头或者是用纸巾塞鼻子来止血。这两种止血方法都是错误的。鼻出血时仰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造成呛咳,严重的还可导致窒息。用纸巾塞鼻子,纸巾容易与破损的鼻黏膜粘连,取纸巾的时候,可导致本已结痂的鼻黏膜再次受伤而继续出血。
鼻出血的正确应对措施为:当流鼻血时,立即坐下来,身体稍微前倾,张开嘴巴,用嘴呼吸,用拇指和食指按压鼻翼两侧迎香穴,直至血止。
迎香穴的位置很好找,就在鼻翼两旁,有一个凹陷点,按压的时候有一些酸胀感即是。
寒湿困脾的人大便不成形,可用艾灸祛寒湿
夏天贪凉,过量食用生冷、寒凉食物,或者淋雨后没及时擦干,以及居住环境过于潮湿等,都可使寒湿侵体。寒湿入体,首先侵犯的就是脾胃,从而导致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的人,常表现为腹部胀闷、口水黏稠、嘴淡乏味、食欲缺乏、泛酸、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溏泄、头部乃至整个身体困重、面色萎黄或晦暗、手脚轻微水肿等;女性寒湿困脾还会出现白带多而不断的情况。判断自己是否寒湿困脾,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大便,如果寒湿困脾,大便通常软而无形,或者粘在马桶上不容易冲掉。
《黄帝内经》中提出“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对于身体里的寒湿,可用温热性质的食物或药物“驱赶”它。
祛寒湿,中医最常用的方式是艾灸。艾叶性温,具有很好的祛寒燥湿作用,身体寒湿重的人,每天艾灸10~15分钟,可温热身体,驱赶寒气,而且还能使人发汗以排出多余的湿气。
在我们的身体上有一个祛湿暖脾的特效穴——脾俞穴,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它位于人体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两指宽)处。寒湿困脾的人,每天抽出10~15分钟,请家人帮忙艾灸脾俞穴10~15分钟,可暖脾阳、祛寒湿。脾胃的其他问题也可以得到调理。
食物是最好的医生,吃对了也能治病。身体寒湿重的人,除了艾灸,饮食方面也要配合好。平时饮食更要小心,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夏天时切忌贪凉而大量喝冷饮、吃凉菜,冬天要注意腹部保暖,忌吃生冷食物。牛肉、羊肉、鸡肉、生姜、葱、红枣、桂圆、陈皮等可健脾燥湿,适量食用,有助于祛除脾胃寒湿。
醪糟姜丝蛋花
【材料】鸡蛋1个,醪糟2勺,姜2片,红糖适量。
【做法】
1、鸡蛋磕入碗中,搅散;姜洗净,切丝。2.锅加水烧开,放入红糖、姜丝、醪糟略煮,下入鸡蛋液搅匀即成。
姜属于温燥食物,搭配温胃散寒的醪糟、红糖,祛寒湿的效果很不错,非常适合因为寒湿困脾而胃口不好、腹胀、四肢无力的人食用。
《养好脾胃不生病》
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吴中朝
【内容简介】
本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依据,讲述如何在生活中养好脾胃。内容包括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脾胃与健康的关系、为什么人们容易犯脾胃病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运动、经络按摩等养护好脾胃。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给出了相应的脾胃调养方案。
新闻推荐
11月1日,白马街道城管部门组织志愿者来到芜湖南高速口,对高速口的宣传标牌进行集中清洗。据了解,近期持续的阴雨天气让许多宣传标牌留下了斑斑点点的污痕,此次志愿者为它们洗去尘埃,恢复了原本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