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上色
□见习记者 于 昂
劳动者,一个平常又不平凡的字眼。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送奶工、钟点工、清洁工……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为我们的城市默默奉献。
劳动者们虽然不起眼,但他们身上散发着的朴素精神,却是城市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油污沾满了他的手,额头渗出了汗水,换来了你穿着舒服的鞋。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一位普普通通的修鞋匠——李光连。
>>>辗转多地终学得一身本领
李光连今年31岁,初见他时,他正专注的修理一双棕色皮鞋的鞋跟。只见他一手提着皮鞋,一手拉开小桌子上的抽屉,翻找了一会,从里面拿出一个好似强力胶水的工具,然后轻微眯起眼睛,对那只断了的鞋跟“注射”了一会,等它干了之后用力合起鞋跟,将胶水擦干净,这只皮鞋就变得完好如初了。
说起走上修鞋这条道路,李光连说,当时也有点“迫不得已”。
他出生在福建省的一个小村庄里,自小在农村长大。虽然读过几年书,但是在上完初中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毅然决然选择辍学回家,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属于他的那份责任。
“辍学以后就去广东打工,最开始是在酒店厨房里打下手,好不容易找到个稳定的工作,不曾想饭店因经营不善倒闭了。回福建老家休息了半年后,在当地一家泡沫厂找了一份工作,可是泡沫厂也不景气,又被老板遣散了。”李光连说。
之后他从浙江台州辗转来到山东,济南、日照、临沂等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接踵而至的打击都没有使他气馁,他决定学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
2005年李光连又回到济南,在一家修鞋铺拜师学艺。3年后,他瞅准时机来到滨州发展,开起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生活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用李光连的话来说,当时的“四环五海”让他看到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前景。可是在事业刚起步的阶段,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开店需要启动资金。“那时候我自己存了一些积蓄,本以为用这些就够了,没想到最后还是差一些,是父母拿了2万块钱给我,才让我的事业不会在刚起步时就夭折。”他说,家里本不富裕,父母种植茶叶,1斤生茶叶才卖5毛钱。这些让他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让他坚持着一步步地走了下来。
“现在生意好了,积攒了不少老顾客。旺季的时候平均每天都能赚300至500元不等。可是在刚开业时,前来光顾的客人非常少。”李光连说。
他表示,有的时候生活苦点累点也没关系,但有时是得不到客人的理解或者被客人误解,这才让他觉得最无助。
有一次,一位顾客拿来一双皮鞋,想让李师傅将鞋面清洗并换色,李光连二话没说就接了过来。由于清洗及换色工作量比较大,他就一直呆在店里工作,中午吃饭也是匆忙地填饱肚子就回来上班,终于在顾客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工作。
本来以为将鞋子交到顾客手中,这件工作就顺利完成了,但是没想到却被人故意刁难。“她说鞋子后面有一块划痕是本来没有的,肯定是我在工作时候蹭上的,所以要求我赔偿。当时我就觉得自己非常冤枉。”李光连说。
他觉得,这样的顾客还是极少数,为了给更多的客户服务,在简单的调整后,他还是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尽心尽力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繁忙中体会快乐
“李师傅,现在工作觉得累不累?为什么不多请几个人帮你?”“累就对了,累点才能养家糊口,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累就对了。寥寥几个字表现出李光连苦中作乐的心态。
“现在生活好了,不会像之前那么累。在下班回家以后可以跟朋友喝喝酒,下下象棋。但是为了能让父母不那么辛苦,我轻易不敢让自己放松下来。”李光连说。
李光连的父母住在福建老家,平日里以种茶为生。辛苦了一辈子将李光连兄弟三人养大。可能是过于劳累,李光连的父亲积劳成疾,前些年发生脑溢血。老人在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才康复出院。这件事也成了李光连拼命工作的原因。
“现在每个月我都会寄一部分钱回家,虽然不多,也是我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一种爱的表达吧。我只是想,我多寄点钱回家,父母就可以少干点活。等我再攒点积蓄,就可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李光连说。
李光连已经结婚,孩子也已2岁。父母、妻儿成了他最大的动力和牵挂。幸福的家庭、喜爱的工作、充实的生活,这一些就拼凑成李光连简简单单的快乐。
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这应该就是对李光连最大的生活写照吧。
■记者手记
可能有些人认为,修鞋又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就是拿胶水给人粘个鞋跟,或者翻新一下鞋面吗?诚然,这些工作是修鞋工作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有时候他们还会遭到顾客的有意刁难,他们不能对顾客恶语相向,只能笑脸相迎,这其中的委屈可能作为局外人难以想象。每一份工作都不容易,每一个认真对待工作,为生活努力拼搏的人都值得尊敬。
新闻推荐
□晚报记者张宝凯晚报讯9月5日,家住市区黄河八路某小区的市民王女士因为网络售卖相机而被骗5000元,不法分子使用的诈骗手段让人意料不到。王女士家中有一部相机,由于长时间闲置不用,想将其卖掉。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