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作者在勘探队□高伟
1983年,20岁的我是一名地质勘探工人,正痴迷地爱着文学。那时候正值“文革”结束不久,很多年轻人都像我一样沉湎在文学梦里。我上班的工具包里,除了工装和饭盒,还天天装着一本文学杂志。12月,一首题为《台灯》的小诗被当月《新疆青年》发表,成了我的处女作。
当时的《新疆青年》虽然是一本综合性杂志,每期却拿出四五页的篇幅刊登诗歌,“边塞三诗人”杨牧、周涛、章德益经常在上面刊登诗歌,是我崇拜的偶像。记得章德益先生是诗歌板块的特约编辑,我把我那些稚嫩的诗作寄给了他。那时候挤在文学道上的年轻人太多了,据说编辑部每天的来稿都用麻袋装,写得不好也不退稿,直接就扔到麻袋里卖废纸了。我的诗稿没有被当成废纸,它被章先生退了回来,还附了一封信,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让我倍感鼓舞。后来我就不断地将习作寄给章老师,终于在1983年第12期《新疆青年》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首小诗《台灯》,原诗三十多行,发出来掐头去尾只留了四行:“夜幕中,你像一把伞。撑起浓重的夜晚。在你的绿荫下,我播下希望的种子。”后面还有作者简介,有点“照顾情绪”的意思。
刊登这首诗的样刊和6元钱稿费寄来后,我在“文朋诗友”圈子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当时,在我工作的这家国家大型煤炭企业,有一个数百人的“乌金”诗社,每年能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的作者,却不到十人。这四行小诗现在看起来虽然稚嫩可笑,但我非常珍惜,一直保存着这首小诗剪样。
新闻推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育出各具特色的吃食。东北黑土地里长出了雪白晶莹的五常大米,西北的贫瘠土壤也孕育出甘甜艳红的枸杞子,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独具创意。一路向北,齐鲁晚报联合济南电视台,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