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民晚报》报道,上海近日制定“急救免责”规则,能解除好人的后顾之忧,只是万一造成伤害,涉及责任问题,到底如何划分,确实是个大问题。然而许多市民不懂急救,各大公共场所急救应急设备配置不容乐观,多重因素导致市民“干着急”,曝光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短板。
实施急救必须建立在正确分辨对方病情的基础上,急救是非常专业化的课题。显然开展全民急救培训,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学生学习包括头晕、昏厥、抽搐、外伤、中毒、异物卡喉等急救技巧,从财政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亟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孩子们成了“行家里手”终生受益,步入社会一旦遭遇发生各种险情,公众懂得怎样自救和他救,自然会挺身而出。
突破急救的认识误区,全面提升急救能力,纳入系统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公益性和普惠性理应坚守,相关机构推出“私人定制”式服务相得益彰。让每个公民成为“急救师”,敬畏生命更接地气。
新闻推荐
11月7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迎来降雪,大型清雪机械上路作业。当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11月7日至9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0℃以上。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