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牡丹图》
□刘敏 文/图
高凤翰《山崖牡丹图》,立轴,绢本。画心147×60厘米。设色。画面为一陡峭的山崖和一枝苍老的树干,顽强地伸向苍穹,崖壁上的小草丛中,有一丛牡丹盛开。画面左上角行书跋“丁酉九月画情,淳老先生一甦,胶州高凤翰”款。该画为市域文博机构于建国初收藏。“丁酉”,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高凤翰,山东胶州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卒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原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有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自幼能诗画,诗宗陆游,画先从父,后从胶州李世锡、淄州靳秋水、安邱张氏父子等,早年即已成名,《山崖牡丹图》就是他34岁时所作。老年患风,右臂不仁,用左手作画,笔益苍辣,故号“尚左生”。高凤翰博学精艺,尤豪于诗,早为王士祯所赏识。性嗜砚,所藏至千余,大半手琢,自为铭词,故刻“丁巳残人”“尚左生”二印。官徽州绩溪县令,有政声。康熙五十九年(1720)客安邱张卯居家,张作《南村草堂图》,高凤翰作《杞城别墅图》以报之。著有《砚史》《南阜诗抄》。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在其作品中同时流露,艺术造诣极高。高凤翰的画不拘成法,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的。高凤翰的这幅《山崖牡丹图》,纵逸不拘于法,纯以气胜。此图以水墨钩花点叶,花瓣赋彩,不求艳丽,却见笔馆;山石用乱点皴,均脱去常套,对花写貌天趣横生。
高凤翰的书法,其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从这幅《山崖牡丹图》轴书跋“丁酉九月画情,淳老先生一甦,胶州高凤翰”款可以看出,其书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用笔比较迟涩。笔画粗细不一,锋或藏或露,往往以撇画的延伸或捺画、横波的急挑,而打破原有的平衡。高凤翰除了行草之外,还善写隶书。对于隶书,他有着同样的创作指导思想。他的隶书宗汉,并兼学同代人郑簠,使得他的隶书有汉之韵味,又汇入新意,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被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高手。后世有人评价说,高凤翰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也是诗人,他的满腹才华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真是“艺绝千古,昭厉后人”。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他的各类作品中找到笔情墨趣,从中得到熏陶,开阔视野,精神上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艺术享受。
市域文博机构收藏的这幅《山崖牡丹图》,原为王瓒绪所有,后赠与重庆陪都警察局局长唐毅。在画轴绫裱的右上方有“令果仁棣存揽/已丑花朝屋薗王缵绪肃赠”款。当时,王瓒绪就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唐毅则履任重庆市警察局局长。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号庢园居士,四川西充人。1906年入四川陆军弁目学堂,后转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炮科。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衔,抗战期间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49年12月22日,王缵绪宣布所部4.3万余人在成都起义,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解放后,王缵绪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博物馆馆长等职务。1957年10月,王缵绪以治病为由经重庆潜往深圳,企图越境,11月15日在深圳被捕,押回成都。1960年11月在狱中病逝。
新闻推荐
吴良军吴良军,男,汉族,年5月出生(岁),重庆人,年8月参加工作,年月入党,法学学士,大学学历,现任甘孜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学习.—.四川省内江市司法局科员、副科长、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