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古建筑群分布示意图
文庙大成殿。
武庙正殿。
天上宫正殿。
城隍庙侧立面。
文昌宫。
□刘敏 文/图
凡提及中心这座定远古城者,多知其有“九宫十八庙”之说。九宫十八庙,其实是一种虚指,形容庙宇很多。几乎所有的古城都有九宫十八庙,但其具体包括的内容却各不相同。通过我们对定远古城的调查,结果虽然并非像民间言传的那样多,但也离“九宫十八庙”之数不相上下。
定远古城的寺
寺,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据方志介绍,佛教自汉传入中国以后,崇奉信行之风较盛行,武胜至清代咸丰和同治年间,共有佛寺147座,僧侣543人;至民国,有僧侣的寺仅存49处,僧侣不过200名。奇怪的是,作为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所在地,我们在中心镇仅发现两处。
采访组一行首先对万寿寺进行了考察。万寿寺初为甘泉山,后更观音寺,再更今名。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因寺内设有龙亭,俗称万岁牌,故每当皇帝生日和冬至、元旦前,县文武各官依朝立于阶下,行礼坐班而成为该县之要事。但至民国时,寺因年久失修,颓败不堪。我们这次所见到的万寿寺,早已改作他用。
除万寿寺外,城内还有陵江寺。陵江寺在东门口右侧,建筑前直抵城墙。建于清中期,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建筑坐西朝东,素面台基宽21米、高1米,6级踏道。现存正殿及南厢房,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脊檩上有“十壹月廿日船邦有事蒋玉合李三星张云成李大庚宥合建”字样。从脊梁建造文字看,陵江寺应为古城的王爷庙庙址。问及住寺僧侣,坚称乃原陵江寺所在,寺后有清道光石碑为证。笔者个人认为,石碑固然无疑,但可移动,不足为证明。根据殿内脊梁所载和志书所指之地,现之陵江寺应为清王爷庙之所。
定远古城的庙
庙,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子”的俗称。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佛寺,而称道教及民间宗教之建筑为“观”。然亦有人将佛教之寺院习称之为庙。本文所及之“庙”,并非佛寺之所,而专指定远古城中尚存的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关的民间祈祷供奉之所。
要说定远古城的庙,首先得说文庙。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定远文庙现为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县衙署南侧,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迁县于庙坝时所建,经明隆庆、万历两次完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毁于兵火。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这座文庙,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于原址重建,后多有增修,现完整保存的大存殿中的4根井字柱,就是当年重建时由武望张星所捐。后又经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及民国六年补建修缮,形成由大成殿、月台、东西两庑、戟门、名宦祠、忠义祠、执事斋宿所、乡贤祠、节孝祠、执事省牲所、泮池、棂星门、宫墙等组成的宏观的建筑群,享有“甲于东川”之誉。站在仅存的大成殿及回廊前,我们无不为文庙的过往而感慨和叹息。
从文庙旧址出来,我们一行在向导的带领下向南行十来分钟,来到张桓侯庙考察。张桓侯庙,俗称为张爷庙。张爷庙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张飞而建。据记载,唐建中三年(782),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64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这其中就包括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至宋宣和五年(1123),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亦包括张飞。从定远张飞庙残存的建筑看,应该是建造于清代。据向导介绍,以前这里有两重殿,后来作为农机厂厂址后,先后被拆除。目前能看到的张爷庙大门尚保存完好,但进入庙内已面目全非。
继续南行,经十字路口拐向小南街。这条不起眼的小街,长约200米,但整齐划一的一排排坐西向东的房屋,却是定远古城中依次排列的宫、庙建筑群。绕过文昌宫,便是武庙。武庙前为一深约数十米的岩坎,坎之边缘尚残存有一弧形宫墙断垣。临武庙南侧,其南为悬崖,东为街区,西为护城墙,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2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后殿及南配殿。正殿面阔5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式屋顶,置廊檐柱,阶宽2.1米,台基高1.5米;后殿一楼一底,单檐悬山式屋顶,面阔5间,进深3间,高7.2米;配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高6.2米。武庙现在亦列为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据志书载,定远武庙原址在南门外,清雍正九年(1731)移于今址,主祀蜀汉将军关羽。三国以后,历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化忠君爱国信念的偶像。
武庙右,紧临城隍庙。城隍庙亦是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存前、后两重殿,因年久失修,前殿大部分建筑已自然垮塌。城隍庙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其制高广埒官署,正衙几案皆同。中塑城隍神像,凡知县受任及朔望,必以香炬词之”。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的祭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城,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定远古城的宫
宫,指道教庙宇,道教祀神和做法事的处所,称作道宫或道观。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定远古城中,有天上宫、文昌宫、万寿宫和禹王宫,它们均与道教相关。
天上宫,现为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由前、后殿及部分庑房组成,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前殿已被改建,后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天上宫供奉着海上女神妈祖。妈祖,原名林默,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在民间,妈祖被奉为“通天女神”,是由九天之上的星辰化就,天上宫就是妈祖的天上行宫。天上宫由在定远城经商的福建籍人发起同籍老乡所建,也称为福建会馆。
与天上宫紧邻的是东岳庙,惜已拆毁。东岳庙右侧,便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文昌宫。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古代的科举考试,会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为能顺利取得功名,人们自然会转向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神星就显得异常明亮了,成为了众多学子和文人士大夫真诚拜谒的神灵。那时的定远文昌宫里,常常跪满了求取功名的学子们。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诞辰日,官府在此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文人学士都要到文昌宫里奉祀神灵,供奉祭祀大典和吟诗诵文活动形成了热热闹闹的文昌大会。历史上的文昌形象,雍容慧颜,骑着白驴,有两个童仆陪伴。而当地人回忆,定远文昌宫供奉的文昌形象则是朝廷大员气度的坐像,长须、慈眉、慧眼,头戴饰玉官帽,身穿覆屐长袍,十足的书生气。几位贴身童仆侍立左右,更衬托出他高贵不凡的气质。宫中墙壁上还粉饰着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等种种吉祥图案,营造出一派金榜题名的美好意境。文昌宫成了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如今也被列入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呈递进式三院落布局,由四殿及左右厢庑组成,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前殿单檐悬山式屋顶,南北施敌楼;继为过殿,殿面阔3间,进深3间;再为正殿,为悬山式屋顶,面阔5间,进深3间;再为后殿,悬山式屋顶,面阔5间,进深5间。前院南北庑,东端各为敌楼,歇山式屋顶,通面阔3间,进深2间;中间院落半角房,面阔各为3间,进深5间;后院落庑房面阔各为2间,进深3间。建筑群为标准的轴线建筑,建筑之间均从明间贯穿而入。
最后,我们来到万寿宫。万寿宫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建筑呈三合院布局,用材气派精良,均系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叠梁综合式构架。山门为砖石结构,坊式,中间置大门,石柱,石枋,上面阴刻对联,已毁。门高2.8米,宽2米,左右出雀替,兽首。额枋上置长方形石质长匾,立行“万寿宫”三字,已风化剥蚀,隐约可见“万”字石刻。石匾上端出檐下,右行有13朵仿木构砖作丁头斗拱。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高12.8米,置廊柱,素面台基。东西厢房面阔5间,进深3间,高10.6米。厢房至正殿间,间隔3.3米的天井,板石铺地,保存完整。万寿宫总占地面积1249.8平方米,建筑面积742平方米,同为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是供奉福主许真君的地方。许真君,原名许逊,字敬元,三国吴赤乌二年(239)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他天资聪颖,五岁入学,十岁知经书大意,后立志为学,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炼之术。29岁出外云游,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晋武帝太康之年(280),42岁的真君任蜀郡旌阳县令。他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任旌阳县令十年遇“八王之乱”,弃官东归。后又与吴猛同往丹阳向谌母学道。此后云游江南许多地方,为民除害、根治水患。据记载,他在136岁时去世,传说一家42口“拔宅飞升”。许逊死后,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宋真宗赐名并亲笔提“玉隆万寿宫”。古代凡有江西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定远古城的万寿宫,就是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
新闻推荐
□毛志华邓小平同志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回顾海南改革发展历程并从中感悟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