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氏。
陆终。
在姓氏发源史上,牟姓与牛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牟”字起源于牛,本义是牛的叫声。而且,“牟”作为姓氏,很罕见地有3个读音:mù、móu、mú。如今,公认的读音是mù。所以,现在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您碰到一位姓牟的人,在称呼上读音没对,对方会友善地提醒您如何正确读“牟”。
据牟姓研究者透露,如今全国牟姓总人口大约有223万人,在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00多位。 四川是牟姓人口第一大省,大约有15万除四川外,其他牟姓人口较多的省市有山东、重庆,两地的牟姓人口大约有21万人。
牟是一个会意字,上下结构。在小篆中,牟的下面是“牛”字,表示牛头的形状,上面的“ㄙ”是一个螺旋符号的形状,表示牛由低到高的鸣叫声,声音从口而出。
所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牟”的解释是:“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这是对“牟”字很形象的解释,也揭示了“牟”字的本义是牛的叫声。
远古时期的牟氏族与牛的关系非常密切。密切到哪种程度呢?他们把牛不叫牛,而以牛的叫声称之为牟。
中华民族史学家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牟氏族是一个游牧氏族,发源于青甘高原。他们把牛、羊驯化为家畜,牛的叫声是“哞”,所以根据叫声把牛叫做“牟”。而且,他们把以牛命名的地名也称为牟,以牛为氏族图腾,其他氏族把他们叫做牟人。
牟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由游牧向农业发展。他们把种植的大麦也叫做牟,这也是“牟”在字典中的另一种鲜为人知的释义。《诗·周颂·思文》中有一句:“贻我来牟。”其中的“牟”指的就是大麦。
后来,为与表示牛的“牟”相区分,把大麦叫做“麰”。在文字发展史上,“麰”字比“牟”出现得要晚很多时间。
因为人类在牛身上得到的利益太多,所以“牟”字后来又演变为谋求、获取的意思。
在牟的读音上,如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这在中国的姓氏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归纳总结后发现,牟作为姓氏,竟有3种读音。
在字典中,牟被标注为móu,这使得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媒体都把牟读作móu。但在牟姓人中,世代流传的读音却是mù。在四川、重庆的牟姓人中,有的又把牟读作mú。
那么,作为姓氏的牟,究竟该读什么音呢?为了这个读音的问题,不少牟姓人引经据典,力求把牟的读音正名为mù。有人指出,中国以“牟”为地名的牟县、东牟县、牟山县、中牟县、牟平县等,都是读作mù,这些地名都凝聚着牟姓先祖的心血,所以应该尊重历史。
还有人从普通话的制定角度,探讨了字典为啥把牟读作móu。普通话,主要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发音规律为标准,大量吸收了吴方言和西南官话的词汇而确定下来的。江浙一带的人,把牟读作móu,所以,普通话里的牟就被读作móu了。
为给牟的读音正名,有牟姓人给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写信,要求对字典中的牟的读音进行更正。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2011年年底的回信中表示,关于“牟”的姓氏读音问题,曾广泛听取社会上的意见,也从民政部、公安部人口普查资料中得到了核证。在新近修订出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按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改变了原来的释义内容。字典和词典里都增加了“牟”读mù的姓氏义,反映了大多数牟姓人读mù的现实,也保留了少数牟姓人读móu的实际情况。
这意味着,“牟”在作为姓时的读音,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读作mù或móu。
与其他绝大多数姓氏一样,牟姓也是多源头的姓氏。当然,其中必然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源头,以国名为姓就是如今牟姓人较为公认的来源。不过,牟姓以国名为姓的“国”,在古代就有3个。
第一个“国”,是周朝初期执政者为贯彻“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思想而给火神祝融氏后裔封的牟子国。
周朝建立后,为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让天下老百姓真心归服,执政者采取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措施。
兴灭国,是分封灭亡之国,主要针对夏、商两朝的后裔,给予他们土地,让他们继续祭祀祖先;继绝世,是承继绝祀的世族,主要是分封远古的“三皇五帝”如黄帝、尧、舜的后裔;举逸民,是提拔任用隐逸的人才。
火神祝融氏虽然没有“三皇五帝”那么有地位,但其后裔也被破例受封在牟地(今山东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只是级别比较低,在“公、侯、伯、子、男”5个等级中,名列第四,为子爵。所以按惯例,祝融氏后裔建立的国家被称为牟子国。
牟氏家谱基本上把祝融氏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奉陆终为得姓始祖。祝融又称为火正,与上古时期掌管水利的水正、掌管陶器生产的陶正等官职一样,是掌管火种和观测星象的官职。
史记中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这里的高阳,就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短短的100多个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颛顼的后裔重黎(有的说重、黎是两个人),在帝喾执政时,当上了掌管火的火正。因为工作出色,帝喾把火神祝融的荣誉称号赐给了他。
后来,共工氏作乱,因重黎所在氏族的驻地与共工氏隔得近,帝喾命令重黎去平乱。但重黎宅心仁厚,虽然多次把共工氏打败,但并没有赶尽杀绝,使得共工氏余部仍在不断反抗。
在帝喾看来,重黎明显就是办事不力了。于是,帝喾杀掉重黎,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做火正,继续讨伐共工氏。吴回吸取了哥哥的教训,彻底地讨平了共工氏,并获得了祝融的荣誉称号。
据说,舜执政时,吴回跟随舜南征,战死在云梦(今湖南湘中一带),葬在衡山之阳(南面),他的后代被禹封在河南中牟。那么,吴回的后代是谁呢?
《史记》中只记载了吴回有一个儿子叫陆终,陆终娶了鬼方氏部落首领的妹妹女嬇,女嬇生下6个儿子:樊、惠连、篯铿(彭祖)、求言、晏安、季连。
6人后来都分别“立国”并衍出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在祝融八姓中,并没有牟姓,所以把陆终奉为得姓始祖有些牵强。有的牟姓研究者认为,当初帝喾杀重黎,只是杀了他一个人,并没有殃及他的后人。祝融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也是一个高贵的“氏”的称号,重黎的后人和族人,完全有可能把祝融作为氏族的称号并沿用下去。
而且,作为一股能与共工氏战斗并多次获胜的力量,重黎的氏族力量是很强大的,不容执政者忽视。被禹封在河南中牟的,应该是重黎的后人。因此,这些研究者表示,把重黎奉为牟姓的得姓始祖才比较准确。
牟子国是祝融氏后裔所建,在史学界并无多大争论,但建立牟子国的祝融氏后裔,真的是黄帝后裔吗?何光岳认为,应该是炎帝的后裔。
何光岳从牟人的起源分析,牟人是炎帝厘的后裔,与来人、厘人、麦人同族,都发源于青甘高原。夏朝前期,牟人分为两支,一支与来人、厘人、麦人一起向东迁徙到陕西、河南,一支经岷山向南迁徙到四川、云南。
迁到中原地带的那一支牟人,逐渐由游牧转向种植牟麦(大麦)。尧舜时期,他们迁到河南开封市西北的牟駞冈。因牟人聚居,当地地名出现了牟山、中牟等。
在炎帝的后裔中,也有祝融氏。作为炎帝后裔的牟人,自然也以祝融氏为号。商朝灭夏朝时,迁到陕西、河南的牟人,有一支再东迁到山东半岛的莱芜地区,建立了牟国。
不过,这个牟国日益受到当地东夷族的挤压,最终在商朝中叶,被东夷族中的鸟夷取代,被称为东牟,以鴾鸟为图腾。周朝初期,周公东征,东牟被迫东迁,建立根牟国。所以,周朝封的牟子国,是把炎帝祝融氏后裔先前建立的牟国复国了,是鲁国的附庸国。
到了春秋时期,强盛起来的齐国与同样强大的邻居鲁国难以愉快相处了。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的牟子国,被迫不断地向东北方向迁徙,其土地被鲁国占有。
为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扫清山东半岛中部战场的障碍,公元前558年-前548年,齐灵公把已经向东北迁到营丘边缘地带(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牟子国,再次东迁到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福山区一带。
春秋末期,被压缩在胶东半岛角落的牟子国,被齐国吞灭。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被称为牟平。
牟子国灭亡后,其遗民有以牟子国国名为姓的,是为牟姓,史称牟氏正宗。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牟辛,东汉时重臣、经学家、北海安丘人牟长,都是牟子国的王族后裔。
第二个“国”,是根牟国。根牟国由东夷族的曹姓所建,也是一个子爵小国,国土面积方圆不过50里,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县东南部)。
鲁国在侵占牟子国国土后,又眼馋了根牟国的国土。鲁宣公姬馁9年(公元前600),鲁国发兵吞灭了根牟国。
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根牟国国名加国姓为姓的,叫曹牟姓。后来,曹牟姓简改为单姓曹姓、牟姓。
第三个“国”,是鲜牟国。鲜牟国,是西周初期东夷族建立的一个小国,传说也是祝融的后裔。鲜牟国在山东半岛南部,东面临海,北边是莒国,西边是鲁国,都比鲜牟国强大。
周成王7年,周成王开始亲政,在岐阳(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会盟,树立亲政的威信。
鲜牟国参加了这次会盟,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不过,周成王认为参会的楚国和鲜牟国都是蛮夷小国,与那些出身高贵的列侯们差得太远,拒绝与他们结盟。
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青州市)迁到莒地(今山东莒县),国势日渐强大,并与齐、鲁、晋等大国联盟,对周边小国不断地发动战争。在这期间,鲜牟国被莒国吞并。
鲜牟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鲜牟国国名为姓,称为鲜牟姓,后来省文简改为单姓鲜姓、牟姓。
牟姓以先祖名字为姓的来源,主要有3个。
第一个出自春秋晚期的宾牟贾。宾牟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宾牟贾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
宾牟贾精通乐礼,孔子曾与他探讨过有关乐礼方面的问题。有一次,宾牟贾带着一个歌舞乐队到鲁国作客,孔子与他一起观赏了歌舞乐队表演的《大武之乐》。然后,两人就共同关心的乐礼问题,互相交换了意见,宾主相谈甚欢。
出于对宾牟贾的尊敬,孔子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士大夫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称呼,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在这里,显然孔子是把宾牟贾当作老师对待了。
宾牟贾的后裔中,有的沿袭了先祖的姓氏。后来顺应时代潮流,省文简改为宾姓、牟姓,宾牟这个复姓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第二个是出自春秋时晋国的司马弥牟。公元前514年秋,晋顷公派弥牟去治理邬邑(今山西介休市)。
在弥牟的后裔中,有的以先祖官职司马为姓,是为司马姓;有的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是为邬姓;另有一部分庶出支系,按惯例以先祖名字为姓,是为牟姓。
第三个是出自春秋时卫灵公姬元的孙子子南弥牟。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小儿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儿子弥牟以父亲的字为姓,是为子南姓,因称叫做子南弥牟。
作为王室公孙,子南弥牟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期间,他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死后,谥号为“文”。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为“卫将军文子”。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中,有的以先祖名字为姓,是为弥牟姓,后来省文简改为弥姓、牟姓。
牟姓的其他来源,是以地名、官职为姓以及他姓改姓。
战国时,楚国王室分衍出一个家族,封地在弥牟(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这个家族以封地弥牟为姓,后来有的省文简改为牟姓。
以居住地名为姓的,主要出自春秋时杞国的领地牟娄。公元前719年,莒国占据牟娄。牟娄的杞国遗民,有的以牟娄为姓,称为牟娄氏,后来省文简改为牟姓、娄姓等。
西周时,有一种官职叫岑牟。《通史志》中解释说:“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意思是说,岑牟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上穿的甲胄,岑牟,也被叫做岑鍪。啥是鼓角士呢?通俗地说,就是如今的军乐队。
在担任过岑牟职务者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为姓的,称为岑牟氏,后来简改分衍为岑姓、牟姓。
他姓改姓这个来源,一是李姓改为牟姓,如今争议较大。我们下期将单独进行报道,这里略过。二是少数民族汉化改为牟姓。
蒙古族毛忽来氏,也被称作牟乎来氏,是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扎剌亦尔·木华黎,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大部落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
木华黎的后裔子孙都以毛忽来为姓,人数众多,世代居住在木华黎的封地鄂尔多斯。明朝中叶后,毛忽来氏部落大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为汉姓牟、何、李姓等。
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牟姓。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姓。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新闻推荐
《阿来的诗》诗集发布会暨诗歌朗诵会昨在蓉举行阿来:“我有小骄傲,也有大忐忑”
“一匹红马/站在经过了秋霜的旷野中间/金色旷野,灿烂而又辽远/我们日渐遗忘的精神的衣衫……”11月12日下午,一场名为“群山与自己的歌者”——《阿来的诗》诗集发布会暨诗歌朗诵会,在位于成都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