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为禁止放牧,在禁牧区内投放毒饵,部分网友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粗暴”。涞水县林业局禁牧办相关负责人解释,投毒的目的是为防止鼠、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非针对牧民。专家认为,投毒可能会危害到其他野生动物,影响地区生态平衡。(新京报)
整个环境生物链并非是孤立而封闭的,投毒可能利于控制鼠、兔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其外部风险的控制,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所以,作为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当地民众,对这样的“投毒”做法抱以怀疑,乃是源自对基本安全感的担忧。
封山育林,并非只是禁止砍伐、放牧这么简单,而是有一整套严格的技术规程。包括平衡地方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安排人工巡护、设置围栏、培育管理等等诸多工作,而这种“投毒护林”的做法,更像是一种为了节省成本而走极端化的“土办法”,其效果与正当性都存在疑问。
面对质疑,当地相关部门对外解释称,在禁牧区内投放毒饵是为了防止鼠、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非针对牧民。然而,“封山禁牧,毒饵投放区”这样的警示牌显而易见指向的是当地民众,至少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人”的警示效果。因此,暂不说“投毒护林”这一做法的潜在副作用,它也很容易给人制造一种恐吓的气氛,并不利于地方民众真正从心理上去认同封山禁牧。
封山禁牧,真正需要的是从配套安排上去争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而不是把民众天然地置于反对者和被管理者的立场之上。而动辄“投毒”的方式,也给人以“懒政”之嫌,以为“投毒”就可以高枕无忧。此举不仅显得过于鲁莽,也与现代治理的要求格格不入。的确,按照相关规定,在禁牧区合理使用有毒农药,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纵观涞水县的做法,一些乡镇动辄撒毒饵上千斤,并且曾经已经闹出过羊被毒死的情况,其合理性显然就值得疑问。
“投毒护林”这类做法的最大“毒性”,还不仅仅表现于该行动所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副作用,而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一种粗暴而极端的行政作风。本来,封山禁牧是好事,但若仅仅因为目的正确就“不择手段”,不仅难以争取民众的认同,甚至有可能扭曲目的正义,更让政府的治理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这类做法在基层治理中其实并不鲜见,正是亟待清除的治理之“毒”。
本期点评:朱昌俊
新闻推荐
□李晓亮还依稀记得,电竞专业入高校时,骨灰级游戏玩家纷纷喟叹“生不逢时”。言外之意,似乎电竞专业,就是为自己而生,打着游戏上大学,闭着眼睛考高分,自然不在话下。而日前,首个开设电竞专业的职业学校,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