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九连墩”142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玉坠饰
铜升鼎
人甲胄
漆木酒具盒
漆木匜形杯
铜圆鉴壶
三人踏豕玉坠饰(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十弦琴
电视剧《芈月传》热播时,曾多次被网友吐槽“道具组太穷”,特别是在严谨较真的文博爱好者眼中,有些道具根本不符合史实,如战国时楚国人竟使用东汉铜镜,芈姝陪嫁的编磬居然一边大——简直错得离谱啊。
那么,春秋时楚国人的真实生活场景究竟什么样呢?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九连墩的故事——湖北九连墩楚墓精品文物特展》,来为你揭晓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渐弱,诸侯蓄势待发,诞生了史上闻名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形成了百家争鸣、文化交融的局面。作为秦朝一统天下之前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国历史大约800年,极盛时有“地方五千里,战车千乘,甲兵百万”。其文化绚丽多姿,兼有华夏、蛮夷之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古墓开始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物5000多件(套)。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模及葬器特征推测,两墓的墓主人是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大夫及夫人,与屈原和电视剧中的芈月同期。本次展览精选了九连墩1、2号墓出土的142件文物,其中不乏青铜升鼎、青铜鉴缶、漆木匜形杯与三人踏豕玉坠饰等珍贵文物,涵盖了生活、礼乐、军事、祭祀等多个方面。日前,记者分别采访了金沙博物馆馆长助理王方、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带领读者走进楚人的世界。
在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有一个长约4公里、宽约0.5公里的小山冈,九座土堆由北至南巍然耸立在冈脊上,当地俗称“九连墩”。枣阳县志上有“枣阳东南,有大坟数座……”的记载,而县志“墓陵”这一章记录较为详细:“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吴家店滚河北岸有古墓倾陷,乡人下视之,砖墙横长数丈,辕门三处,其内堙塞,不可入。此即古代所谓隧道也,非王侯不宜有此制,并闻附近乌金店等处如此之类甚多。”
意思是说,一百多年前,吴家店有一处古墓坍塌,老百姓下去查看,里面有几丈长的砖墙,3处营门。再往里走,内部阻塞,就进不去了。这个地下的洞室被古人称作“隧道”,墓穴主人如果不是显贵的天子和诸侯,不会有这样的形制。当地人听说,附近的乌金店等地,也有类似墓穴。
关于“九连墩”的来历,当地老百姓更相信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将军,他战功赫赫,但为人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他曾因直言进谏惹得皇帝不高兴,加之小人谗言,皇帝一怒之下砍了他的头颅。事后,皇帝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错杀忠臣,下令厚葬将军。皇帝还专门为他铸造了一颗金头随葬,张罗后事的人连夜修冢九个,将金头葬入九冢之一,以惑真假。
不过这样的传说没有确切的依据,考古工作者在墓中并没有发现金头。早在1958年湖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时,九连墩墓地就已被发现,但由于没有进行具体的田野考古,工作人员关于这个墓地的年代、性质并不清楚。直到2002年,湖北省修建孝(感)襄(樊)高速公路时,才发现规划设计路线刚好需要穿越九连墩墓地南部的“一号冢”,虽经调整规划,但规划线下经勘探发现了另一座墓(即后来的二号墓),由于工期紧迫,再无法重新调线。经请示国家文物局后,“一号冢”的考古发掘正式开始,经过四个多月的发掘,考古工作人员在九连墩“一号冢”下发现了楚国贵族1、2号墓,不仅出土了青铜器、兵器、漆器与玉器等文物5000余件(套),还发现了截至当时全国楚墓中发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且最壮观的车马坑,被誉为“楚国贵族的地下宫殿”。
展柜里一排“收腹”的青铜升鼎,引起了观众的好奇。这些祭祀时用于盛放牲肉的“升鼎”,出土时还以木盖封口,鼎内残存祭祀牲物的骨骼。楚国的鼎与同时期各诸侯国的鼎相比,形态特征别具一格,敞口、束腰、平底的特征为楚国独有,一般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出现。
都说楚王喜好人的细腰,难道连当时的青铜鼎也难逃束腰?
“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兼爱中》,说的是春秋中期的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每天只敢吃一顿饭,还要屏住呼吸将腰带束紧。有意思的是,在楚灵王之后的200多年,楚国人的审美仍然停留在“细腰”上,面黄肌瘦怎么能打仗呢?
从制作工艺方面来看,铜升鼎采用了“分铸法”,鼎身和龙形爬兽扣合而成,这种铸造技术让器身与爬兽联结得更紧。楚国青铜铸造工艺发达,除了“分铸法”还有“镶铸法”,在青铜长剑中有所表现,复合剑的剑脊两侧伸出两翼作为榫头,与剑刃铸合后可起到卡口的作用,防止刃脊分离。这也是楚国国力雄厚、科技创新的外在表现。
周代的礼乐制度对不同身份的贵族以“鼎制”和“乐悬”予以区分,其中鼎簋(gui)的种类、数量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从考古资料来看,楚国的礼乐制度与周礼一脉相承,九连墩1号墓随葬了青铜五鼎四簋,2号墓为漆木五鼎四簋。随葬鼎簋的组合彰显1号墓主的身份是大夫等级,工作人员再根据1号墓随葬的大量兵器铠甲推测,墓主的职业是军人。
甲胄是战时的防护装备,由头胄、身甲、袖甲和裙甲组成,其中身上穿的称作甲,头上戴的名为胄。甲胄各个部分的功能不同,制作工艺也有差别。头胄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以保护两颊。袖甲的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
甲胄多在贵族墓葬中随葬,并与当时兵制上的重装车兵为“士”级及以上爵秩相印证。九连墩1号墓南室清理出人甲28套,带鞘铜佩剑28把,出土的时候,甲胄和铜剑呈交错叠放的状态,皮革腐朽,仅存漆皮。
古人称制甲人为“函人”,春秋战国时期一本讲述官营手工业制造工艺和工作规范的书籍《考工记·函人》,就记载了制甲的方法:先将皮革加工成小甲片,经模压后涂漆,再用丝绳连成形制各异、用途不一的甲。身甲和裙甲都像连衣裙一样在一侧开口,便于穿着,再用丝带结扣系合。
当其他诸侯国的士兵还在用青铜盔甲的时候,楚国早已改良成皮革甲胄——轻盈、韧性好,军事能力大大提升。荀子曾经在《议兵》一文中评价楚国的军力说:“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铁釶,惨如蜂虿;轻利僄速,卒如飘风。”描述的就是楚人用鲨鱼、犀牛等皮革做盔甲,坚韧如同金石。想那楚国气候温暖,商代的殷墟遗址就有捕杀大象的行为,楚人捕获鲨鱼、犀牛也不足为奇。
展览展出的不少文物,都可以帮助观众窥探楚国贵族奢华、讲究的生活。炎炎夏日,现代人渴望“空调WiFi西瓜”,古代楚国人如何纳凉解渴?
人家有冰镇酒呢。一组铜圆鉴壶组合器格外引人注目,不明就里的观众可能以为这是火锅,其实是楚人冰酒的“冰箱”。原来祭祀使用的未经蒸馏的发酵酒,很容易变酸,楚人发现低温可以保持酿酒的清醇,于是发明了这个神器,在鉴与壶之间的空隙,夏天放冰块,冬天盛热水,冬暖夏凉,令人不得不佩服楚人“脑洞大开”。
鉴是盛水或盛冰的容器,缶或者壶是盛酒器,过去的考古发掘报告一直把鉴与缶当作独立的两类器物来叙述。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对铜鉴缶,尊缶放在鉴内,关键是鉴口上的盖子把二者联结在一起,第一次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次九连墩也出土了8套这样的器物,1、2号墓各有2套方形鉴缶和圆形鉴壶,1号墓为铜制,2号墓为铜、木制各1套。铜鉴缶出土时,圆壶置于鉴内,壶口用麻布封口,这种形态完好的圆形鉴壶尚属首次发现。
一提起鉴壶,就不得不聊聊楚国的酒文化。
酒是楚国贵族宴会上必不可少的饮品,一般宴席上的进食顺序大抵是先喝酒,再吃肉,最后吃饭。楚人宴饮时多以双手捧执耳杯相互敬酒,再以琴瑟歌舞作乐,颇有些钟鸣鼎食的味道。因为客人的席位尊卑有别,敬酒的顺序也不相同。饮酒时,宰夫(宴会主持人)先敬献国君,国君饮后举杯先向在座的来宾劝饮,然后宰夫再分别向大夫、士、庶子献酒。
先秦时期,在“君子以玉比德”的文化氛围下,诸侯列国的贵族配玉、葬玉蔚然成风。九连墩的战国墓出土玉器350多件,其中有璧、佩、环、璜、珑、管、珠、带钩等等,是一次性出土玉器最多的楚墓。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人踏豕玉坠饰,既是君子对道德的标榜,也是楚国人对时尚的追求。
这件精雕细琢的玉器出土于2号墓内棺,是女主人的佩饰。玉器上雕刻出了三个人像叠罗汉似地杂耍,还踏立在一头“野猪”上。他们三人五官清晰,身着窄袖长裙,袖手而立,脚下的猪呈奔跑状。不同于以往的玉饰多以云纹、龙凤纹等装饰,这件玉器是我国较早的杂耍纹样。
战国时候的玉饰不是独立佩戴,而是由很多小配件组合成一串挂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上至君主,下至庶民,都将玉佩作为赏赐、馈赠、结好的贵重礼品,儒家更将玉赋予道德内涵,玉有“十一德”“九德”的说法。《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近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闻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段话是说,古代有修养的士大夫都要佩玉,以体现出周礼的威严庄重。行走的时候,右边的佩玉发出合于五音中徵、角的声音,左边的佩玉发出合于宫、羽的声音。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音级。君子佩玉行走时应发出与音阶吻合的声音,而且玉佩碰撞的声音要有韵律,小步快跑时与《采齐》之乐节相应,行走时则与《肆夏》相应。反转身所走的路线要呈圆形,转弯时所走的直线要呈直角形。进前时,要将身体作揖,退后时要微微仰起身子,这样玉佩就会随着君子体态的变化而发出不同的鸣声。君子乘车的时候,听到车上銮铃的声音;步行的时候,应听到身上玉佩碰撞的声音,因此一切邪恶的杂念都不会入侵。
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琴的起源,更有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之说。演奏时,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非常具有东方特色。《礼记·曲礼》中记载“士无故不撤琴瑟”,早在先秦时琴常与瑟配合,形制至西汉弦数不定,无徽音。直到东汉时期,人们才将七弦确定为古琴定式。
人们常见的古琴多为七弦,而湖北省博物馆这次送来的古琴却是非常少见的十弦琴。曾侯乙墓曾出土了一张战国初期十弦琴,是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琴。而九连墩十弦琴外形轮廓与曾侯乙墓的一样,但是九连墩的十弦琴没有琴底板,通体都有彩绘浮雕,相比之下更为精美绝伦。它的琴身分为音箱和尾板两部分,尾板微翘,下面有栓弦柱,通体黑漆朱绘,并浮雕了许多瑞兽,龙、凤、蛇都成对出现。琴身上的浮雕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就是楚国贵族生活场景的复原,车马出行、狩猎、祭祀,但是偏偏没有宴乐。再联系到这种琴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浮雕,并不好弹,因此很多学者推测它可能是明器(明器是古人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
礼乐制度在先秦社会非常重要。“乐”是教化的工具,孔子《论语·泰伯》中讲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礼记·乐记》中写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把音乐当做道德的最高境界。先秦礼乐制度里的乐器最主要的功能,是在祭祀、燕飨等活动中迎接神灵、娱乐宾客。
说起楚国的古琴,就不得不讲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岭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只不过伯牙擅长弹的是七弦琴,而非展览上的十弦琴。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洁
摄影陈羽啸
新闻推荐
主要获奖企业介绍1人参及红参产品以优质红参皂甙进军中国市场韩国企业:BTGin中国企业:青岛海洲通达商贸有限公司BTGin公司的前身为“BTGin”韩国红参皂甙研究所,由KAIST生命化学工学博士于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