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但村却不是那个村,修路的修路,养羊的养羊,专业合作社让大家脱贫增收……”走在重庆市丰都县江池镇虎劲村的田间小路上,随时都能听到村民们哼唱着自己改编的“扶贫歌”。
孩子有书读了,饮水方便了,就业不再那么难了……自2012年丰都县扶贫行动启动以来,各行各业在扶贫路上是“一路高歌”。尤其是2015年、2016年这两年来,行业扶贫更是出彩,为每个贫困村的村民带去了新的致富希望,村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扶贫开发带来的变化。
金融助力扶贫
驱赶脱贫“拦路虎”
“一只、二只、三只……”数着羊圈里不断增多的小羊,丰都县董家镇关圣场村七组贫困户唐淑兰满脸喜悦。“我和婆婆都在2014年患重病,两个儿子正是花钱的时候,这两笔费用加起来共20余万元。万一这养羊的事黄了,后果想都不敢想,多亏了金融扶贫政策,我才发展到今天!”近日,说起这一年来的脱贫创业路,唐淑兰不禁感慨万千。
唐淑兰所说的金融扶贫政策,指的是扶贫小额信贷工程,该县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推出的金融扶贫贷款服务。该服务实施以来,在提升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促进“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此,近两年来,该县创新金融扶贫手段和方式。全面推行扶贫小额信贷,完善免抵押、免担保、贴基准利率等办法,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覆盖面。此外,落实扶贫再贷款政策,优先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并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资金需求,设立就学卡、就医卡、就业卡等特色金融扶贫产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力度。
“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农户受益。”丰都县扶贫办机关负责人范福义表示,金融扶贫作为扶贫“主力军”,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小资金派上大用处,实现了“钱生钱”的良性循环。统计显示,通过金融扶贫,2015年至2016年向贫困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和融资担保共计988万元。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蕴育脱贫新希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琅琅读书声来自一片翠绿的深处。近日,在都督乡中心小学校,笔者看到,在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襟危坐,齐声诵读。教室里电脑、投影仪、风扇一应俱全。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定为脱贫的‘五个一批\’之一。”范福义告诉笔者,该县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据了解,该县设立教育扶贫资助基金,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并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此外,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最后,用好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建立贫困农村教师荣誉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保证师资充沛。
在党的扶贫政策阳光下,贫困地区的学生呈现可喜变化。“去年由于家里无力再支持我上学,我便中途辍学了。开学时总是看着隔壁的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没想到隔了一年今天我又有机会背着书包走进教室,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次接受教育的机会,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都督乡中心校学生王瑾告诉笔者。
健康扶贫保身体
文化扶贫顾思想
“以前生病了,还必须得到场镇上去看医生,我们村离镇上有9.5公里,这可不是一段小距离啊。现在村上有卫生室了,真的方便了很多。”近日,龙河镇杉树坪村贫困户张盛碧告诉笔者,2015年,该村新建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按要求配备乡村医生,切实解决了该村村民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该县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政策衔接机制,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分类补贴。此外,在贫困地区全面推开门诊统筹,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健康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着扶贫工作的成败。找准健康扶贫这个药引子,可谓是对准了扶贫,更对准了社会安全感重塑之症。”范福义说。
文化扶贫也是脱贫攻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不仅要解决好“钱袋子”,同时也要兼顾好“脑瓜子”。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叫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脱贫攻坚主旋律。
隆朝银是名山街道新堤场村52年的老党员。他告诉笔者:“‘理论赶场天\’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传递着正能量、发出了好声音,满足了我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使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可谓是一举两得。”
“文化扶贫方式多样,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范福义说,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理论赶场天”送理论下乡等文化活动为村民们的“脑瓜子”带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水利扶贫惠泽群众
就业扶贫重在“造血”
近日,在董家镇三仙湖村五组,刚刚赶完场的黄玉梅回到家中,不慌不忙地走到厨房里,轻轻拧开自家水龙头,麻利地清洗碗筷。她说:“原先家里没有自来水,遇到赶场天的话,早上急着去赶场,没有时间去挑水,必须得等到我赶完场回来之后再去挑水,然后才能煮饭,这顿午饭吃完就是一两点。现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接到家里,煮饭洗衣,生活可方便了。热水器、洗衣机、抽水马桶等,也都一一派上用场,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滋润。”
黄玉梅今年57岁,她回忆说,接近40年的农村家庭主妇生活,让她记忆最深的就是挑水了。“每天早晨,挑满水缸,才能开始煮饭。”黄玉梅说,“天还没亮,村中水井边,姐妹们早已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了。水量不够,哪天去晚了,就要喝小水坑里渗出的地下水了。”
“我们董家镇是一个花椒种植大镇,水利的发展对于花椒的灌溉是十分重要的,水利扶贫不仅惠泽了群众,也为产业奠定了基础。”该镇宣传委员江和龙告诉笔者。
该县水利扶贫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新建集中式水厂104座,新建蓄水池8600立方米,新解决贫困户4.72万人饮水安全。
此外,在就业扶贫方面,主要采取4个措施。一是实行动态监测。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情况予以密切关注,针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设计岗位实现其就业。二是稳住外出务工。通过县人力社保局开展就业培训、县劳动监察大队开展劳动维权等方式充分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就业。三是开发公益岗位,全面解决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据了解,今年新开发700余个村级公益性岗位,年内将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以上。四是奖励企业稳岗。对招用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按每人每年2000元给予稳岗补贴,按每人10万元贷款额度给予贴息。
“就业扶贫重在提高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范福义告诉笔者,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不断引导树立贫困户的创业意识,培育创业能力,帮助贫困户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蔡琴
新闻推荐
;石柱创新驱动夯实服务根基 近日,重庆市石柱县供销合作社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夯实“三农
重庆石柱创新驱动夯实服务根基近日,重庆市石柱县供销合作社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夯实“三农”服务根基。该县社将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在县委十三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