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封面资料图片胡忠伟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曾国藩善于治义理之学,兼为文章、考据,因为他文章振聋发聩,独具丰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使得桐城派古文因他而中兴,赢得了“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的赞誉。他留下来的《曾国藩家书》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今天,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曾国藩是孝子。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但宦海遨游的曾国藩却凭一纸家书让祖父祖母、生身父母心宁意定,虽然高堂念子,不胜牵挂,但不会让他们为自己担惊害怕。因而曾国藩不仅对朝廷尽了忠,也对父母尽了孝,古人所谓忠孝不能两全,而曾氏则两而全之,不愧为人中豪杰。尤其是他的治家之道的论述也见解独到,卓然自成一家。因此,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象。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影响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清]曾国藩/著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18.00元
新闻推荐
三江都市报讯(记者李昕锋)昨(21)日,三江都市报记者了解到,第三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旅博会”)主场馆布展工作已基本结束,工作人员力争在当天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在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