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成
秤是测量物体重量的用具,是商品交易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人们家庭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它。木杆秤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大德礼记·五帝德》中有“黄帝所记五量中的权衡”之句。“权”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杆。《尚书》中也有秤已出的记载。社会发展至今,虽有磅和电子秤的普及,但木杆秤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长盛不衰而使用着。
木杆秤是由劳动人民创造。首创者以其聪明才智及简单的物理、数学知识,运用杠杆原理,用“砣”、“系”、“钩”(盘)三者表示“支”、“力”、“重”三类关系。“秤系”为支点,“秤砣”为力点,秤钩(盘)为重点。通过力点在秤杆上的移动显示的星记,测出物体重量。密密麻麻的星记像天上的银河一样,秤者“衡”也,衡者“北斗”也。宇宙间一元太极分为南北二极,“北斗”七颗星,“南斗”(天仓)六颗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为一斤(旧制)。制秤匠人以此告诫商贩们,在商品交易中短斤少两,那么,少一两则折福,少二两则折禄,少三两就折寿了。
制作木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工技术,制作者称为“秤匠”。其制作技术没有教材,是口口相授流传下来的。胶州的制秤业历史久远,民国初期,由河北省来了一位张姓师傅,制秤技艺高超。他在安乐桥南头,铁器市路东选择铺面,开设秤店专业经营,并授徒传技,培养了不少徒弟。其徒弟们学成圆满之后,有的在城里设摊,有的肩挑箱箩走村串乡修秤、制秤。张师傅带徒要求严格,把这一行当成虔诚的职业,道道工序精益求精,决不因操作失误让秤短斤缺两。他制作的木杆秤成为胶州的名牌产品,不仅胶州城乡商家及家庭使用,外地商家来胶光顾者多多,张师傅的诚信道德是众口皆碑的。曾经有一货栈(相当现在的物流业),代客收购,代办运输等业务。货栈老板亲自登门到张师傅的秤店,出巨资要制作一支“加一秤”,货栈自己供用。所谓“加一秤”是老百姓的俗秤,即每一市斤大出一两。张师傅立刻明白,该货栈整年累月代客收购花生米、大豆、小麦、小米、辣椒等农副产品,日收购额达成千上万斤,一斤多出一两,一百斤则可多出六市斤之多,以此欺骗手段,大量敛财,农民们会吃大亏,真真岂有此理,对这种不仁不义的不法奸商绝对不能答应。于是理直气壮地说:“本店以诚信为本,专制标准秤,绝对不作亏心秤,绝不能受一时恩惠砸了我的门头,毁了我的店誉,不管给多少钱,坚决不做!”严词拒绝了货栈老板的要求。这位老板灰溜溜地走了。此事在胶州城传为佳话。
秤是“衡”器,人们在市场交易中,希望和要求是公平交易。老百姓们常说:“卖不着多要钱,决不能在秤上出毛病。”在实际操作中,凡是商店门头者,都是足斤足两,讲诚信创名誉,否则会自砸门头。再是老农民们园里种的,地里出的,远道而来上市出售,百姓称为“自卖头”。他们不仅足斤足两,甚至还会多出一两二两的。只有那些不法流动商贩们,在秤上做手脚,耍秤杆糊弄人,希望这些人们,想想先人制秤的告诫吧!
新闻推荐
近日,市妇幼保健院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范玲教授在门诊楼五楼会议室开展了一场关于产科快速反应团队建设的知识讲座。讲座现场,范玲教授不仅让大家学到了产科快速反应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