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生,年生,山东宁阳人。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修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北京凤凰岭书院书画学精英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院特聘画师、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美术教育副教授。
王士生:胸中自有丘壑在
□牡丹晚报记者 郭卫东
佛家讲“缘”,与画家王士生相识就是一种极难得的缘分。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院特聘画师、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美术教育副教授……虽然仅供职于泰山学院,但是,王士生的头衔个个众望所归。
王士生是搞山水画的,作品多以柔美隽秀取胜,画面中林壑优美,山重水复,云蒸霞蔚,于幽深处见灵秀,于朴茂处显明丽,在淡雅中表现出跌宕超逸之致。
以恬静悠然的面貌赢得了美术界的关注,这是王士生山水画的最大优点。“奇”在无形中是他山水画的另一个特点。他不刻意求奇,画作沉着醇厚,有种温婉的、柔静的文人气息,而其中的种种韵味,皆从朝暮四时阴晴雨雪云烟变幻间贯想而来。画面中那些茂密的林木,曲折的溪水,带给观者以可游、可居的真实感,而山间若有若无、似行似滞、飘渺无踪的雾气以及变化莫测的天光则将实景幻化成朦胧微茫的虚境。其境也有深与浅变化——深则林峦滴翠,瀑水悬壁;浅则水岸开阔,山丘平缓。
王士生山水画的布局不拘成法,随机而变。他有一类作品采取传统的纵向构图法,近景、中景、远景三段分明,景物开合有序,节奏感强,在整体上追求空灵简洁的效果,画面上通常是大面积留白,并与虚白处落款钤印,在形式感上颇具古意。不过,这位画家更多的作品体现出因情、因景而变的创造意识。在画家的另外一类作品里,峰峦、草木、云气随意而置,落款也是欹正相间,但整体效果却自自然然,颇多佳趣。在某些尺幅较大的作品里,王士生习惯于采用“满构图”的布局方式,山峦树石填满了画面,给人繁密充实之感,可是,这种“满”并不让人觉得堵塞,因为画家巧妙地留出了“气眼”。表现在画面里,这“气眼”可以是天际一抹柔和的霞光,可以是一条淙淙流淌的山泉,也可以是几缕飘荡的水雾……这些极具匠心的细节处理活跃了画面,使作品在繁密之中获得了疏豁虚明的效果,也使画内之景与画外之景相沟通,画面因此产生了境外之境与象外之象。
老树新篁相互掩映,芭蕉芳草交错丛生,野趣盎然,让人观后陶然忘机……这些包含着传统隐逸精神的视觉符号赋予山水画以某种文化意义。在业内人士看来,王士生的这类小品山水画更传神,通常以扇面或圆形构图方式出现,且多造“平远”之境。从“写意”的层面而论,他的笔法是灵活而沉稳的,丝毫不拘谨,然而从“收”与“放”的角度而言,似乎更注重“收”,这使他的作品始终表现出内敛的气质,而内敛中又流露出散淡、自足的安宁感。
在王士生看来,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画的笔墨内涵。与其说他以造境来抒发林泉之高志,不如说他在借笔墨发书卷之雅韵,传达当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在用笔方面,王士生在中锋中参用侧锋,这两种笔法在有意无意间相辅相成,飞动的笔触与微妙的墨色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作画时,其手法则灵活多变,变化万千的线条、墨点错落有致,耐人寻味。走笔则连钩带染。勾之散处,画家以染来补充之;染之平处,则以皴来丰富之。他还很讲究用笔之枯润。渴笔则墨焦而笔涩,墨晕则笔化而色融。王士生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往往在方寸之内,就呈现出无限变化的层次感与枯润互补的协调感。王士生的作品墨色积染与水墨氤氲并举,在他的某些作品里,以较为成熟的皴法绘出山石草木,而在画面的一隅,又以积墨、泼墨之法活跃画境。墨之倾泼,势等崩云;而墨之沉滞,色同碎棉。山隈空处,笔入虚无;树影微时,墨成烟岚。正是这些灵活的笔法与墨法使得王士生的山水画呈现出分外灵透、洒脱的效果。
王士生对古人怀有敬意,但他不愿意重复古人。他说,师古是为了开今,始终寻找具有当代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在业内人士看来,王士生山水画的笔法稳健却又不乏奔放的动势,造型手法却又具有概括性,笔墨语言既保留了传统的内核又具有明显的现代意味。这些特征的形成,与他既重笔墨又重造化的创作观是分不开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话最能描述王士生现在的状态,因为,他仍在进行多方位的探索,而且初步凸显了个性面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的作品将更加成熟而有韵味,个性风格特征也更为稳定,其作品的文化价值也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
姜山艺术简介
姜山,字一峰,山东胶州人,年生,为国画家张朋先生入室弟子。攻花鸟,善山水。作品数十次参加文化部、中美协举办的展览或获奖。在北京、深圳、泰安举办个展多次。刊发于 《国画家》、《荣宝斋》、《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大众艺术报》等报刊杂志三百余幅。个人事迹曾由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媒体进行过报道或专访。年秋,就读于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学精英班·张立辰先生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委会秘书长、深圳国风画院副院长、文化部国韵文化书画院画家。
姜山:一枝一叶总关情
□牡丹晚报记者 郭卫东
姜山说他属鼠,正应了那句话,属鼠的人聪明伶俐、特有灵性,这在他的花鸟画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业界人士都知道,画花鸟很累,尤其是姜山。因为,他一直在用大脑来思考花鸟画,用心来揣摩花鸟画,用身体力行来证明花鸟画在当代的时代性。
以至于有人说,看姜山创作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享受,享受激情与真情迸发的过程,享受心有灵犀与画家共舞的过程。你看他,柔柔的画笔握在手中,静时若轻风拂面,动时若游丝在线,急时若狂风骤雨,缓时若亢龙有悔……
姜山的眼中,只有花鸟,这是他一心一意扑在创作上的缘故。创作之余,他以古人为源,把古人的宝贵经验视若拱璧;他以生活为源,常围绕一盆花一只鸟远观近凝;他以造化为源,努力探索水的无限可溶性、颜色的无限变幻性。
姜山的作品,常看常新,清新气息与生动的韵致扑面而来,可以体现出当代性与现实精神。具象既画眼,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色,那往往是一只鸟,一只色彩眩目的鸟,一只玉树临风的鸟,一只若有神思的鸟,一只让人过目不忘的鸟……
姜山的作品,以小写意为主,选择了大气象、大境界、大景观,以丰富性、多样性、蓬勃的生机焕发出迷人的魅力,一扫孤芳自赏的陈腐之气,让人感觉繁茂鲜活,给人欢愉明朗的色彩与氛围。
姜山的作品,在满、密、繁为特点的美感营造中,注入了当代精神。在图式上,他敢于大胆摒弃传统折枝花鸟的单调冷漠感,使之弃旧图新,翻出锐意。或花或叶或枝或干或鸟或兽或石或水,看似粗头乱服关西大汉,待一番细心收拾后,竟成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施。
同样是写意,姜山却与众不同。他极为重视笔墨的收放尺度与开合分寸,密处极密,虚处几近空白,是一种大开大合的艺术手法。姜山说,这可以使意象主体更加突出。业界则评价说,这是他特有的“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手法,可以使作品在整体上焕发出灿然的生命活力。
娴熟的笔墨技巧更趋向于精致、典雅。在业界人士的眼中,姜山的作品不仅在意象的外部形态上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活力,也在内在情感上体现为一种盎然的激情。这也正是他艺术走向成熟与富有创造性的标志。
姜山的艺术获得了最直接的灵性与感受,给他带来了创作形式与笔墨的变化与更新;更重要的是,在对 “师造化,得心源”的重新认识与重新理解中,他获得了艺术创意的启示。对于这一切,姜山非常谦虚地说,这全都源于他对自然的直接关注、对生生不息生命形态体悟的结果。
读书好,古人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画家更是要读书,要多读书,姜山就非常喜欢书,非常爱读书。在对待书上,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走进一座城市,必先找书店。
书读多了,事也逐渐明了,理也逐渐通了,一切也逐渐看淡了。将此用在创作上,姜山的花鸟画自然多了些天然与稚真,多了些真趣与逸情;用在题款上,自然也多了些耐人寻味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