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忆 通讯员 方雷
来宾、来客只发布条、孝章和白花进行祭奠,每人一碗菜的就餐标准,不上酒,不再成席。不雇吹手,改唱大戏传统习俗为放哀乐寄托哀思。这是东平县接山镇姜庄村大力推广移风易俗民心工程,倡导厚养薄葬新风的一个侧面。
该制度自年1月实施以来,姜庄村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丧局大小,一律遵循“一碗菜、不发烟”原则,共为村民节省费用余万元,先后将全县“文明村”“经济社会发展一等奖”等余块牌匾收入囊中。
转观念 易旧俗
姜庄村位于接山镇西南部4公里处。在年以前,由于村民收入低,加上丧事大操大办,有些村民四五年经济上翻不了身。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下决心移风易俗,引导群众丧事简办。
年元旦,是一个难忘的节日,这天起,姜庄村丧事办理管理制度正式实施。该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经过议事会成员会议、党员扩大会议一致通过,健全和完善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有关制度,向群众发放了移风易俗明白纸。具体做法是“十不”标准,即:送信不出三服,不雇吹手,不设灵堂,不挂标语,不摆祭祀品,不穿重孝服,祭奠礼节简凡,系布条和佩白花进行祭奠,不发烟,不上酒,每人一碗菜的就餐标准,不成席,不谢之(即谢客)。尽管表决会场里对更改这个数十年老规矩有杂音,但更多的人还是持赞成态度。
据统计,实行移风易俗一桩丧事下来至少节省五六千元,多者节省上万元。在这里,以前仅发放香烟一项,少则条,多则条,花费在元至元之间。如今,这一习俗已经废止了年,除了节省巨额开销外,移风易俗还旨在倡树新风。以前,披麻戴孝、扎灵棚、设宴招待等程序一样都不能少,费力、费人、费钱,让本来痛失亲人的主家更加疲惫不堪。如今,一切从简,“一碗菜、不发烟”等规定深得民心。
户比户 看支部
制度出发点是好的,能否从墙上走到现实生活中?村民的眼睛在盯着新规定后第一桩丧事如何办。
年农历正月十三,时任村“两委”成员、现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井合的堂哥姜井立因病去世,成为丧事简办的第一桩事。村里顿时炸开了锅,只要村干部的亲属搞特殊,那么这项制度等于一纸空文。当他把想法向比自己大多岁的侄子姜兴民和盘托出时,姜兴民这样说:“叔,你在村里工作,在这个事上我不能让你为难,听从村里的安排。”按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原则,使第一桩丧事办得既简朴,又得体,让村民们看到了移风易俗的希望。之后,这年农历三月初八,姜井合的叔伯嫂子去世,“一碗菜、不发烟”等规定顺理成章,村民们陆续接受这“不要面子”的习俗。
贵践行 成持久
年2月,村“两委”如期换届。这时,有人提出,“一碗菜、不发烟”等制度是上任班子制定的,现在班子成员更迭,加上经济条件宽裕了,父母养育一场,去世破费一些,是人之常情。可村党支部书记尚福军不助长旧俗重演,专门在群众大会上公开承诺,这项规定要一任接着一任抓,咬定青山不放松。
移风易俗贵在践行,成在持久。如今,在红白理事会的推动下,该村村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斗富之风盛行的情况少了,比阔气、比排场、比宾客、比档次的不见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既刹住了铺张浪费之风,又减轻了村民们的负担,使群众逐渐养成了环保、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
“从今年7月日起,借全省移风易俗会议东风,我们大力推广姜庄村移风易俗的做法,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自我管理的作用,开展了提倡红白喜事新办、拒绝大操大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活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接山镇主要领导这样对记者说,不仅全镇都效仿、羡慕姜庄村,就连附近黄徐村也借鉴了姜庄村的部分做法,坚持了年之久。
新闻推荐
新华社郑州月日电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公开宣判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肖天受贿案,对被告人肖天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对肖天受贿所得财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