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农作物产量低(横向比较每亩产量只及周边及各乡的%左右,虽说是农业乡却无法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病虫灾害多、矛盾纠纷多、搬迁户多;无森林资源、无矿产资源、无水能资源、无旅游资源,从而制约了全乡发展,也成为发展道路上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怎样加快发展改变穷乡面貌?怎样变被动扶贫为主动扶贫实现老百姓脱贫致富?藏坝乡如何才能走出贫困的“魔咒”?成了乡党委政府班子思考的“中心问题”。
据健康介绍,县委、县政府从未停止过对藏坝乡的扶贫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藏坝乡党委坚持扶贫与党建同部署、同规划、同落实、“双推进”,建立了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村组工作制度,挂钩到村、蹲点到组、包帮到户。通过“党委领着走、党员带着走、干部牵着走、群众跟着走”的思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任接一任认真地抓,一步跟一步扎实地走,才走到了今天的小康路上。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对口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村两委共同努力下,藏坝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务实巧干,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实现了多条腿走路,劣势转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高效利用资源的脱贫奔康新路。
夯实基础 打造发展新高地
“要致富,先修路”。打破交通“瓶颈”,成了藏坝乡近两年扶贫攻坚任务的重要环节。
“农牧区要发展,水、电、路是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乡党政一班人坚持围绕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关键环节,积极协调资金,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采访中,藏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简安拉姆告诉记者。
两三年前,由于弯多路窄、灰尘漫天,村民们出入都很困难。为了打破道路“瓶颈”,年以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夯实基础设施,着重改善道路状况,先后完成通村道路改扩建及硬化,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硬化路已经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口。
交通问题解决后,村民的生活环境就跟着发生了相应变化,村里家家户户不仅有了太阳能,阳台上还种满各类花草。“如果在几个月前,你来我们藏坝,看到的绝对不是这样的景象。”村民冲西告诉记者,没有政府的脱贫帮扶政策,整个乡的变化不会如此之快。目前,藏坝乡7个行政村,通村道路全部硬化,联户路、入户路直达通畅;实现了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全覆盖;网络进村……曾经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不断推进医务室、文化室、民风民俗场所、篮球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六改三建”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卫生、健康、便利”原则对农户的厨房、厕所进行改造提升。为实现“四好”,藏坝乡进一步规范了村规民约、加强对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并从村级公务经费中拿出元,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请2名卫生保洁员。
记者走进藏坝乡甲空村,见到岁的达吉正在蔬菜大棚里浇灌菜地,在村两委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他成了村上的科技示范户,在县农牧局的支持下种植了白菜、青菜等时令蔬菜,虽然面积不大,“只要种成功了就能在全村推广。”见到记者,他说什么也要让我们到他家里坐坐,在他的邀请下,记者来到了他的家中。
让人没想到的是达吉的家是一幢多平方米的“别墅”,记者环视他家的藏式客厅时发现,宽敞明亮的客厅四周绘着各种吉祥图案,极具民族特色,客厅内摆放着各种盛开的鲜花,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卫生间,到处都被勤劳贤惠的主人收拾得干净整洁。客厅正中的墙上,英寸的创维平板电视正播放着康巴卫视藏语节目。采访中得知,目前藏坝乡%的农户家中都有电视机,卫星接收器经县广电局统一安装调试后,能接收中央电视台、康巴卫视和西藏、青海藏语频道等多个频道。达吉告诉记者,有了电视机后,能够及时了解外面发生的事和市场信息,不出门就知天下事。
“现在的日子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的,过去我们家很穷,要是来个客人,连多的碗筷都没有,自己也没有住房,长期借住在别人那里,说真话那时我真想和大家一样搬到城里去,可我一没有文化、二没有技术,在城里根本无法生存。”达吉一边为我们倒上酥油茶,一边讲着他的故事。
“后来靠挖点虫草、外出打工维持生活,慢慢有了点积蓄,前几年开始修起了这个房子,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这种生活和城里人比也没什么差别,现在的农民日子幸福、生活富裕,这都多亏有党的好政策。”他说,现在女儿在外地读大学,爱人在乡政府做临时工,每月还能领到元工资,他自己通过在外打工时学到的木工、电工、泥工手艺,平时也有不少收入。
达吉家的变化,只是全乡近几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如今,走进藏坝乡,放眼望去,平整的水泥硬化道路、粉刷一新的房屋、宽敞整洁的庭院、设施齐全的村文化广场,都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道路上不时有来往穿梭的客运车、三轮车,藏坝乡已不再因为交通不方便而贫困,不断完善的基础实施,夯实了藏坝乡的发展根基。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要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