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这个顺口溜说的就是下塘烧饼。长丰的饮食文化里,下塘烧饼占有重要一席。这个从三国时期流传至今的手艺,如今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正重塑形象,欲闯出下塘。
“天锅地灶”打出下塘烧饼
如果你去下塘,问谁家烧饼做得好,十个人里有八九个会回答“葛德贵”。受到同行们的推崇,葛德贵也当起了下塘烧饼餐饮协会会长。由于受到商场重装的影响,葛德贵去年关掉了合肥的店铺,回到下塘,专门搞烧饼制作的培训工作。“给年轻人讲讲怎么把烧饼打好。”
葛家打烧饼的手艺是代代相传,他自己知道的已经有五六代人了。“虽然烧饼由来已久,但在下塘,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会做,因为制作要求还挺高。”葛德贵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什么叫“打烧饼”的原因。“下塘烧饼的独特做法是‘天锅地灶\’,就是将锅倒置,下面生炭火。”
首先支好灶架,把大铁锅反扣在灶架上,铁锅外用干净的泥土和白灰、麻刀头搅拌均匀,抹在天锅的外边,做保暖之用。灶中升起木炭火,把发好的面做成面剂,中间包上各种预备好的馅料,在案板上按圆,面上撒上芝麻,熟练地翻在手面上,打在天锅上。“打”的动作,可谓是下塘烧饼的精髓。
综合体内开卖一炮走红
“年前,在下塘镇做烧饼的只有十几家。”葛德贵回忆说,年底合肥包河万达开业后,下塘烧饼首次在综合体开卖,瞬间红极一时。好长一段时间,要吃烧饼必须排队买。
下塘烧饼因为搭载了万达这个大IP后一炮而红,下塘镇打烧饼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多户在全国各地卖烧饼。葛德贵介绍,在下塘的就多户,主要是在合肥,还有上海等大城市。
师傅的手艺不同,烧饼的味道也就有差别。“做得好是给咱们下塘长脸,做得不好就是砸自己的招牌。”为了促进整体发展,位下塘烧饼的制作者先期组建了下塘烧饼餐饮协会,下塘烧饼也成功获批了“国家地理标志”。
前不久,下塘烧饼的培训会上,当地政府和协会共同制定了发展方案,计划将实现下塘烧饼的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店招门头、统一服务人员标识、统一包装出售。葛德贵说,下塘烧饼是以味道取胜,不能盲目扩张,师傅的手艺很重要。过完年,他准备一边做好培训工作,一边到省外如杭州等城市去看看,把“天锅地灶”搬到更多的地方去。 记者郑茹
新闻推荐
自称所持枪支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