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焰·
《红楼梦》都被人说烂了。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说《红楼梦》,担心佛头着粪,画蛇添足。想了半天,还是决定大着胆子说一说。这种方式有点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小男孩,没有什么机心,就是实话实说。因为《红楼梦》本来不复杂,是人为地搞复杂了。
《红楼梦》是什么书?应是一本“劝言之书”,就是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对世俗大众有启迪意义的书籍。《红楼梦》的主题,跟“佛经”一样,宣扬的,其实是一个“空”字——“红楼一梦,空空如也”;两个主人公,贾宝玉是“多情乃佛心”;林黛玉是“不俗即仙骨”。
很多人读佛经读不下去,那么可以看《红楼梦》。《心经》:“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红楼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红楼梦》是经典小说,有大观园的描写和生活故事,有宝黛二人的缠绵爱情等等。不过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就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形容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什么意思?就是说大观园也好,贾府也好,就像开满鲜花的树林,虽然很美丽,却有悲凉之雾在流动。鲁迅写这一段话,应该想到了上野的樱花。鲁迅的眼神一直很犀利,他看出了《红楼梦》最美的地方,也看出了《红楼梦》最本质的地方。
鲁迅一段话,还意味着《红楼梦》写的好,写出了那种飘飘渺渺雾气腾腾的东西。古语说“秋水文章不染尘”,就是这个意思。好文章不是春水,而是一脉秋水:不是丰腴温暖,而是萧瑟寒瘦。
为什么?因为人类的本质,就是迷蒙苍茫的。能触碰到丢失的记忆密码,引起心灵深处的颤粟,就是好东西。
《红楼梦》成书是清初,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书籍,最大的功劳当属胡适。胡适之前,《红楼梦》有一定的名气,不过社会上很难看到。为什么?因为是禁书。清朝是马上民族统治,心灵简单粗暴,对待文学艺术也是如此,只要稍高妙幽远一点的作品,都会遭到打压排挤。《红楼梦》很长时间被束之高阁,也就慢慢失去影响力了。胡适进了北京大学之后,从众多的古代著作中,发现了这一本书独特的价值,既加以推广,又加以考证,使这一部小说很快闻名遐迩。
胡适考证出了什么呢?首先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还考证出了曹雪芹的身世: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三代四人共做了年的江宁织造。胡适还大胆提出了《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理由有很多,方言的运用,即是证据之一,比如说“我们”和“咱们”:曹雪芹生长在北京,前八十回中,“咱们”和“我们”运用得很正确,“咱们”包括“我们”,“我们”不一定包括“你”那一部分;后四十回,“咱们”和“我们”经常生涩,屡现破绽。为什么?因为曹雪芹是北京人,北方人对“咱们”、“我们”运用自如;而高鹗是杭州人,江南人哪知道分辨“咱们”和“我们”呢?
考证就像破案,不仅需推理、逻辑、物据、人据,还有“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很多文人当不了侦探,只好在考证中过着福尔摩斯和波洛的瘾。胡适就是这样,由胡适对《红楼梦》、《水经注》、戴震等人的考证,可以看出胡适的智商和情商,还能看出胡适的顽劣童心。玩劣童心,对于一个人的出息,也是很重要的。
奇怪的是,晚年的胡适对于《红楼梦》的评价并不高,只认为“《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他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不会高明那儿去。他描写人物,确有相当的细腻、深刻,都只是因为他的天才高……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也比不上《老残游记》。”
胡适对《红楼梦》评价为什么不高?这是胡适的性格和爱好决定的。《红楼梦》说的是佛禅,胡适自小生活在刻板规矩的徽州,留学后又受杜威影响,思维方式上偏重实证,思维和行为都很实在,对于佛道,兴趣不大。况且《红楼梦》讲的都是一些琐屑细微放不上台面的小事,更像是一部自然主义小说。胡适对佛学稍弱,曾说禅宗南宗的不立文字和顿悟,是为了吸引不识字的俗世信徒,一时激起“公愤”,有人以“无知无畏”加以抨击。五四那一代人,在学术上,都有这样的“革命精神”,刀砍斧劈,斩钉截铁。胡适写《中国哲学史》,只写了半部,下半部写不出了。为什么?因为胡适对中国的佛教禅宗找不到感觉,一说,就是外行话。
如果不太懂佛,就谈不上明白《红楼梦》,不明白贾府和大观园,这一个热热闹闹的地方,其实只是意指从虚空到虚空的一个站点。大观园的一干人,都是太虚幻境的一帮物件投胎下凡的,像贾宝玉,就是灵河岸边修行的一块石头;林黛玉呢,是灵河岸边一块跟石头有缘分的绛珠草,她下凡的目的,就是把这块石头曾经灌溉她的水,用眼泪全部还掉。不要以为贾宝玉只是一个不谙世事小孩子,其实他是一个很智慧的人。智慧不是聪明,聪明是就事论事,可以破解一个点,也可以延伸成为一条线,可是它无法形成一个面。在大观园,贾宝玉不是最聪明的,他身边的女孩子,像薛宝钗林黛玉等人,一个个都比他聪明,可是她们的“慧根”,都不如贾宝玉。贾宝玉的身上有很多“生而知之”的东西,像一泓静水一样,具有非凡的觉知能力。他对形而上有感知,有恻隐之心,也有悲悯之心,这都是慧根充沛的表现。贾宝玉对谁都好,对谁都动真情,那是因为他无比善良。汤显祖说:“智极成圣,情极成佛”,贾宝玉就是一个“佛”。
《红楼梦》的立场是什么?很明显,扬佛抑儒抑道抑世俗。《红楼梦》中,贾宝玉一听到《四书》、《五经》就头痛。《四书》、《五经》是什么?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贾宝玉的父亲叫贾政,可以说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贾政”什么意思?就是“假正经”。儒家自汉之后,是有虚伪性的,为什么,因为道德提倡太多,要求太多,规矩太多,很多道德规矩违背人性,根本做不了。做不了怎么办?只好装。人一装,就假正经了。《红楼梦》中的高人,比如空空大士、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等,全部是老庄与佛教里面的人,他们的不正经和旁门左道,就是要批判和嘲弄儒家的“假正经”,去医治世人深陷功名利禄的病。
《红楼梦》是佛经,目的,就是让人去“悟”。悟什么?悟出一个“空”字来。这一点,从《红楼梦》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比如说《红楼梦》的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标题对仗是很严谨的:“贾元春”对“秦鲸卿”;“才选”对“夭逝”;“凤藻宫”对“黄泉路”。对仗是外部的,是和谐的;内部呢,却是巨大的反差:一是“生”与“死”反差;二是的“荣”与“寂”的反差——一边是贾府的贾元春绚烂到了极盛,因才情貌美被选凤藻宫,封为贵妃;另一边呢,是秦可卿十六岁的弟弟秦钟,刚刚跟小尼姑发生一场爱情受阻,早早地夭折。整部《红楼梦》,一直有这样的对比,绚烂到极致,也悲凉到极致。它让读者悟什么?悟人生的残酷和无常。
说《红楼梦》是佛经,还因为《红楼梦》每一页都有“贾”字,那是要提醒你,这本书其实是假的,叙述得虽然好看、好玩,却都是无常幻影,都是“假”的。话已说到这个份上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啊!你看现在很多人解释《红楼梦》,有索隐派、考证派、评点派、题咏派等,还有把《红楼梦》说成是阶级斗争的,说焦大是无产阶级,林黛玉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不会喜欢资产阶段的……这样的一厢情愿,本质上已离《红楼梦》很远了,这不是其他,就是“我执”,以妄念念天下,天下皆妄念也。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读《红楼梦》,会有一万个贾宝玉。一部作品能得到如此丰富的诠释,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话虽如此说,“最真实的贾宝玉”,只有一个,这是一定要明白的。
《红楼梦》的主题,就是那首通贯全篇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也是儒释道俗杂糅: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崇尚功名和进取,思想正统,有人情味;王熙凤呢,是一个法家,管理有才能,薄于人情,比较苛刻;林黛玉呢,具有道家思想,崇拜自由,独立特行,有艺术天分;至于贾宝玉,前面已经说过,本身就是一个“菩萨”,善良,博爱,聪慧,有出世之心,终于修成正果。
《红楼梦》中经常引用一首诗,“纵有一个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一句,很多人都以为是曹雪芹写的,其实不是,这是北宋年间范成大的诗句。如果再追究一下,范成大的这一句也有出处——“土馒头”的说法,来自唐朝诗人王梵志。王梵志曾写过一首诗,有“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两句,意思是城外的一个个坟墓来自哪里呢,都是死去的城里人,都曾在楼堂馆所耀武扬威。别以为土馒头与己无关,每个人都会变成它。这一句诗,是有宗教精神的,它当头泼了一瓢凉水,让你不要得志猖狂、忘乎所以。
人,其实都是中山狼,是需要不时“当头棒喝”的。
新闻推荐
中国足协日前出台新政,对U球员做了明确的规定:各队人名单必须有2名U球员,其中一人必须首发。在足协新政下,各路豪门有望疯狂抢购年以后出生的球员。而包括韦世豪、魏震等几位来自咱们安徽的U适龄小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