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村人
(接上期)杜牧不仅在黄州、池州任过刺史,而且在睦州、湖州也任过刺史。黄州、池州、睦州和湖州这四州,均在“江南”范围,按理说都具有创作《清明》诗的条件和可能性。但是,睦州、湖州也跟黄州一样,均未寻找到实证和佐证的材料。
会昌六年()九月,杜牧自池州移睦州刺史(睦州,隋仁寿三年()置,治所在雉山,即今淳安西南。唐移治建德,今浙江建德。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地。北宋宣和三年()改名严州,境内多山,有漆、楮、竹、木之饶。北宋末,方腊领导的农民军起义于此。
《樊川文集》卷十《送卢秀才赴举序》:“去岁九月,余自池改睦,凡同舟三千里,复为余留睦七十日,今之去,余知其成名而不丐矣。”这位卢秀才是幸运的,与杜牧“同舟三千里,复为余留睦七十日。”《樊川文集》卷九《唐故进士龚轺墓志》:“某自秋浦守桐庐,路由钱塘,龚轺袖诗以进士名来谒。”由此可知,杜牧接移睦之命后,九月动身,十二月中则路过钱塘,行程三千里,才抵达睦州的。
《樊川文集》卷十四《祭周相公文》,杜牧写于守湖州之时,其文回忆:“黄岗大泽,葭苇之场。继来池阳,西在孤岛。僻左五岁,遭逢圣明。牧拾冤沉,诛破罪恶。牧于此际,更迁桐庐,东下京江,南走千里。曲屈越嶂,如入洞穴。惊涛触舟,几至倾没。万山环合,才千余家。夜有哭鸟,昼有毒雾。病无与医,饥不兼食。抑暗偪塞,行少卧多。逐者纷纷,归轸相接。唯牧远弃,其道益艰。相公怜悯,极力掀拔。”在杜牧笔下,黄州当时是“黄岗大泽,葭苇之场”;池州当时是“继来池阳,西在孤岛。”睦州当时是“唯牧远弃,其道益艰。”可见当时睦州交通不便,极为荒辟。周墀,字德升,《旧唐书》卷一七六、《新唐书》卷一八二有传。唐大中五年(),周墀卒。杜牧在湖州刺史任,对其非常怀念,特作《祭周相公文》。仅从这点,可以看出,杜牧的人品是值得称道的。
杜牧在睦州任刺史期间,写了很多诗。如《樊川文集》卷三有《秋晚早发新定》、《除官归京睦州雨霁》、《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睦州四韵》、《题新定八松院小石》等,却未见《清明》诗及有关杏花村的记载。以《大清一统志》为例,在卷三○二浙江统部严州府古迹中,有“锦沙村”、“城下村”等,未见杏花村。在卷三○三名宦中,有传:“杜牧,万年人。会昌中,自池州改睦州刺史。”仅此简单记载。
唐大中四年(),杜牧四十八岁。转吏部员外郎。夏,三上宰相启求湖州。秋,出为湖州刺史。(湖州,又名吴兴郡,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杜牧在湖州任刺史的时间不长,虽只有一年多点,但心情比较愉悦。
杜牧在湖州留下不少诗篇。如《李起居四韵》、《新转南曹,末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题白蘋洲》、《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题茶山》、《茶山下作》、《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诸诗。却未见《清明》诗及有关杏花村的实证和佐证材料。
在《大清一统志》卷二九○浙江统部湖州府名宦中,有传:“杜牧,万年人。大中间,为湖州刺史,有惠政,尝建碧澜堂。”文字简略。
在杜牧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期间,只有池州存有《清明》诗和杏花村的实证及佐证材料。
三十二、分司东都晦盛名
杜牧一生,至少有两次在东都洛阳生活的经历。
第一次是大和二年(),杜牧二十六岁。春,在东都洛阳应进士举,以第五人及第,礼部侍郎崔郾主试。唐代考进士,本在京都长安,但有时亦在东都洛阳举行。《旧唐书·文宗纪》:“大和元年七月辛巳,敕今年权于东都置举。”唐代考进士照例在正月,大和元年七月敕于东都置举,即是准备大和二年考试进士在京都举行。是科主试者为礼部侍郎崔郾。《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大和二年,崔郾侍郎东都放榜,西都过堂,杜牧有诗云:‘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按:唐代考进士在正月,二月放榜,故曰:“花未开”。“西都过堂”,谓过关试。唐进士之及第者,未经即解褐入仕,尚有试吏部一关。杜牧此时已进士及第,尚未过关试,故“未花开”又有双关之意。唐人往往谓过关试为“春色”。是年三月,杜牧在长安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授官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第二次是大和九年(),杜牧三十三岁。转真监察御史,赴长安供职。秋七月,侍御史李甘因反对郑注、李训,被贬为封州司马,杜牧即移疾,分司东都。有关此次经历,杜牧《自撰墓志铭》和《旧唐书》、《新唐书》本传都有记载。杜牧在洛阳东城,遇江西歌妓张好好,感旧伤怀,作《张好好诗》。开成元年(),杜牧三十四岁。仍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杜牧三十五岁。春,弟顗患眼疾,不能见物,居扬州禅智寺。杜牧迎同州眼医石生至洛阳,告假百日,与石生东赴扬州,视弟顗眼疾。假满百日,依例去官。杜牧于大和九年秋至洛阳,开成二年春,即以弟病去官,居洛阳仅一年半。杜牧在东都洛阳作诗有《洛阳长句二首》、《洛中监察病假满送韦楚老拾遗归朝》、《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故洛阳城有感》、《题敬爱寺楼》、《全谷园》等。其中《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陈寅恪先生曾在《元白诗笺证稿》所附校补记第十条中指出:杜牧《清明》诗“若究其出处,殊为可疑。今冯集梧杜樊川诗注,既不载此首,其补遗亦不收入,冯氏未加说明,不敢臆断。”陈寅恪先生年月7日卒于广州,惜其生前未能见到清康熙五十二年《御选唐诗》。这是因为,《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御选唐诗》直到一九八五年,才由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
陈寅恪先生接着说:“但此诗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及‘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句,似是在北方所作。考杜牧曾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见《新唐书》一七四杜佑传附牧传,并参孟棨《本事诗》高逸类杜舍人牧弱冠成名条。)然则牧之此《清明》七绝一首,或在此时所作耶?然无佐证。”陈寅恪先生治学是严谨的,因无佐证,没作定论。
陈寅恪先生在作出上述质疑之前,曾思考:“通常言之,杏花开放约在二月,桃花开放约在三月”;“其一特别之原因为地域性之关系。地域有高低及南北二种。凡地势较高如山顶或高原空气较平地寒冷,故花开较平地为迟。”“若至地域南北之关係,则北方较寒,故花开较迟,南方较暖,故花开较早。此为一般通例,不待详论。如陆游《剑南诗稿》一七《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此诗世人习诵,无须赘释。所可注意者,第七八二句明言客杭州时犹在清明之前,而杏花已开放可卖也。惟曹寅《楝亭十二种后村千家诗》三节侯门载杜牧《清明》七绝一首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按理说,陈寅恪先生已仙逝,我不宜过多讨论先生的作品。但是,胡可先同志在《杜牧研究丛稿》第页中,不仅没有完整地引用陈寅恪先生的原文,而且说陈寅恪先生“虽设疑而未作深辨”,他就“断定此诗确非杜牧所作。”
既然清康熙《御选唐诗》已经面世,我就不再多费口舌了。在这里只想说二点:
一是杜牧的《清明》诗,是“借问酒家何处有?”而不是问牧童:村内杏花已开否?一年四季,不仅清明,都可以“借问酒家何处有”?
二是杏花应是几月开?难说。如《全唐诗》卷二七四载戴叔伦《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傍边醉客来。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回。”又如《全唐诗》卷六七二载唐彦谦《春雪初霁杏花正芳月上夜吟》:“霁景明如练,繁英杏正芳。姮娥应有语,悔共雪争光。”再如《全唐诗》卷三○四载刘商《白沙宿窦常宅观妓》:“扬子澄江映晚霞,柳条垂岸一千家。主人留客江边宿,十月繁霜见杏花。”
新闻推荐
康宝莱爱心使者与“城市美容师”合影这一年,为了城市的清洁美丽,无数环卫工人付出了汗水,他们不愧为“城市美容师”。新春佳节将至,他们也不能休息。提前过年,康宝莱请环卫工人吃年夜饭。1月日上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