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古人如何御寒:穷人穿麻 富人穿裘

来源:淮河早报 2017-01-19 00:00   https://www.yybnet.net/

(续本报昨日A5版)

当然,如果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作用,也会冷。这个时候一双手套就是必需品,古人深谙此道。在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这些手套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既美观又实用。此后从其他朝代的墓穴中,也有手套出土,有和今天一样把手指全部包住的样式,而且这些手套上绣有花纹,放到现在,也是难得一见的时尚装饰。

除了手部,古人对于头部保暖也很重视,而且花样更多。有学者研究,汉代,士庶男子冬天在帛巾里用上丝绵,然后裁成长条扎在额头,用作保暖。元代,有地位的妇女保暖之物,比较受欢迎的是抹额,它是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除开抹额,还有“卧兔儿”、“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昭君套”是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明朝时期,抹额非常盛行,上至达官贵人家的女性下至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冬天都爱戴抹额。

至于男子,额头保暖以帽子居多。五代至宋朝,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明朝,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朝时的暖帽,多为皮制。

为了取暖,在一些配饰上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对于古人来说,砚是读书写字的必备之物,而砚是研墨用具,在冬季遇低温结冰,于连续书写者十分不便。很多文人为此想了很多办法。暖砚便应运而生,它正是为了防止冬季墨汁冰冻而制成。从出土和传世的实物来看,唐宋时就有了暖砚,不过清朝暖砚的做工更加成熟。常见的暖砚材料有的是以歙石和松花江绿石为主,还有金、银、铜、玉、锡、铁、陶瓷等材料,也有相互组合而成的。

暖砚的造型多为方形、长方形,六方形、八方形、圆形、鼓形等,一般都是底座较高,二层结构。暖砚可分为水暖型、火暖型两大类。水暖型是在墨膛之下凿出空腔,注入热水保温,使砚面的温度升高,可以防止砚中墨汁结冻;火暖型是在砚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烧烤或置放油灯加热。

这两种方法都有缺欠之处。热水保温法,保温时间难以持久;炭火烧烤法,石料经不住长时间的烧烤,砚面容易开裂。到了清代中晚期,江苏宜兴紫砂陶艺进入文房,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透气性佳和耐高温的特性,制出了新型的紫砂暖砚。

由原材料就可知,暖砚非“寒士”所能用,倒常是皇家的专用品。暖砚材质名贵,做工精细,是清代文具中的代表性作品。

在暖砚之外,还有暖椅,提供全方位的保暖。这个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清代的著名文人李渔。他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他在《闲情偶记》里,专门讲述了他自己设计制作的暖椅的一段经历:冬天著书,身体畏寒,砚台里的墨汁也会因天寒被冻住。他原本想多放几个盆炭,让满室都暖和起来。可这样一来,炭尘就多了。如果只用大小二炉,手和脚是不凉了,可四肢还是冷的。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地设计制作了一个新鲜玩意儿——暖椅,就是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置炭炉,这样一来全身就都不冷了。

食物取暖?

“火锅”是如何盛行起来的

大雪纷飞的冬天,呼朋唤友,围坐着吃火锅,高谈阔论,实乃幸福之事。关于这一点,古今皆然。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下了意趣盎然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也成为描述冬天饭局的经典诗句。

冬天吃火锅,现在的很多人首选炭火铜锅,而对分餐制所提倡的“小火锅”不以为然。实际上,“小火锅”在商周时期就非常流行了,当时的人多是吃“小火锅”。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文明发展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当时的青铜器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西周有盘鼎,又名灶鼎,是商周青铜器中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这种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火锅。故宫里的西周有盘鼎高.2cm,宽.4cm,重2.kg,从这件青铜器的容量来看,确实是“小火锅”。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已很普遍。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而且那时人们还有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火锅。

到了辽代,“涮火锅”浓重登场了。许多吃货都知道一段轶事:成吉思汗在行军途中,为了让将士们赶紧吃饭,随手把几片羊肉放入热水中涮了几下,发现居然味道非常鲜美,由此发明了涮羊肉。其实,有资料表明,涮火锅在辽代时,就已经使用了。年,考古专家在一座辽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幅壁画,壁画中三个契丹族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席地而坐,中间一个人搅动火锅,身旁还有一些肉类食物。

明代火锅盛行,且吃法已经和现代人差不多,不过他们更加讲究。明代宋诩所撰《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讲述了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到了清朝,火锅尤为盛行。它不仅是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曾被作为国宴。有资料记载,乾隆皇帝对火锅情有独钟,乾隆四十四年(公元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共上火锅种、次,有鸡鸭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还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桌火锅。

说完古人的取暖方法,不得不说一下古代取暖材料。古代冬天取暖常用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晋人王嘉在《拾遗记》(卷四)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

炭也分很多种,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还会有各种讲究。唐玄宗时期,杨国忠家里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它是用蜂蜜将炭屑捏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烧完之后,一尘不染。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述了唐玄宗用“瑞炭”取暖的场面:“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在古代,官员工资主要由俸银、禄米、柴直(值)银三大部分组成。柴直银,就是冬天包含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早期烤火费多是实物发放,到了明代,则将这种月俸补贴,改为“柴薪银”,折成现金发放。明代皇室设有“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及衙门、山陵等处官用柴炭的供应;清代后来改成“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柴、炭的采购和发放。清朝乾隆时期,每日发放炭的标准是:皇太后斤,皇后斤,皇贵妃斤,贵妃斤,公主斤,皇子斤,皇孙斤。

(刘 昕) 来源: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增进中意两国人民友谊 “欢乐春节”走进意甲

本报讯(罗马)意甲拉齐奥队主教练西蒙尼·因扎吉日在罗马宣布,拉齐奥俱乐部将与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合作,在本月日对战切沃队的比赛中与中国观众共同庆祝春节。因扎吉在发布会上表示(下图),在当天举行的比赛...

相关新闻:
111个球场被取缔2017-01-23 00:00
猜你喜欢:
陈嘉庚的慈善事业2017-01-23 00:00
评论:(古人如何御寒:穷人穿麻 富人穿裘)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