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记者在多个城市采访发现,大城市“空城”现象已经在逐渐缓解,务工者年龄越来越以后、后为主,更适应城市生活的他们,城市归属感萌芽,更愿意避开春节人潮,选择拥抱新的生活,留城过年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过年,回乡还是留城,依然是个问题——回乡过年热闹,留城过年自在;回乡过年破费,留城过年冷清;回乡过年传统年味浓,留城过年也有新乐子;回乡过年阖家团圆是老传统需要传承,留城过年不给春运添堵是新趋势得适应……
每年此时,返乡过年还是留城过年,都成为异地务工者难以决断的问题。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工作的需要,金钱的考虑,过年的感觉不再,混得不好没脸见人,害怕被家里逼婚,甚至是懒得跟熟悉的陌生人尴尬地呵呵呵。
几乎所有类别的第一手数据都告诉我们,中国春节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去年春运总里程达到亿公里,约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倍,几乎相当于你飞到土星度了个假。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更多农二代在城市定居成为城一代,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至少,作为春运主力军的返乡流,终会越来越少。那时,“回家过年”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因为很多人,很快将会没有老家可回。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对很多农村人来说,远方不在世界,不在北京,也许只在省城;对父母已经不在的人来说,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还有故乡可回,已然成为一种奢望。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过年回家的理由,是因为父母还在;当更多农二代在城市定居,而年迈的父母又已不在,大概也就不存在过年回不回家的问题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回乡还是留城,不该是个问题——还有故乡可回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可回的人,留在城市。前一部分人会越来越少,后一部分人会越来越多,这是正常的趋势,或有几许伤感,却是发展的必然代价。在整体而言,这是进步的象征,在个体而言,这是伤感的回忆。
当我们都失去故乡,“回家过年”成为“旧年俗”,在城市的水泥格子间里,只能在梦里回到那个父母总会等着你的小路口,那是你身的来处,也是你心的归途。止 凡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月日电(记者赵文君)“快递香烟不能超过两条、血液制品不能寄递”。记者日从国家邮政局获悉,国家邮政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禁止寄递物品管理规定》,这是我国首次明确禁止寄递物品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