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瑀谈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
◇张桐瑀
年生于吉林省临江市,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并留院任《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人。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博士研究生,师从龙瑞先生。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出版专著《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宾虹》、《中国书法艺术大师—黄宾虹》、《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位画家》、《中国画五讲》、《从写生到创作——嵩山笔墨表现》、《书画同源·黄宾虹》。
▲泰山远眺张桐瑀
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是连接临摹与创作的重要环节,必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法式化磊块,更需要通过各种写生去化解和落实,尽管如此,中国画写生也是不能凌驾于创作之上或代替创作的。
中国山水画创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它即需要写生的支持,更需要画家全面修养来支撑,显示出的是一个画家全方位的创作与创新能力,是作者体现作品水准的最高阶段。因此,创作和写生可以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是指创作必须仰赖写生所提供的素材和对画家自然的理解,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生动鲜活的作品来。所谓区别是指创作作品一经完成就不要有太多写生痕迹和写生感,这是写生和创作的不同所在。这一点我们在以写生闻名画坛的李可染的作品中就会有所感受,他一生画了许多写生,他作品中的笔墨表现也是通过写生完成的,但是我们在李可染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到太多写生痕迹,只感受到了形象的真切和笔墨境界。从这里我们体悟到,写生经过提纯和升华就成为了创作的有机构成而和写生拉开了距离。
再从更高层面上来说,当一位山水画家达到一定创作高度或一定年龄,在进一步攀登学术高度时,还要努力摆脱写生、忘却写生不要再受写生的拖累,方可完成炉火纯青的创作与创新。李可染晚年曾在作品的题跋中说:“此图似黄山不是黄山、似雁荡非是雁荡、亦非九华泰岱峨眉丹霞,踏遍名山大川,饱览人间名迹,丘壑内营,造化在手,以意图写,似真非真,似幻非幻,天人合一可以出神奇矣。”有此种认见已离摆脱写生之日不远矣,李可染如此,黄宾虹、陆俨少亦如此。
如此看来,以写生代替创作就是一个许多画家们的一厢情愿,对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发展并无太多好处。此外,我们更是希望出现许多摆脱写生束缚的优秀画家,本着学术道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让中国画坛走出“高原”,出现真正的“高峰”。
我们期盼中国山水画坛尽快走出以写生代创作的误区,集思广益,回到顺应中国画发展规律去写生、去创作的正确道路上。
●文章节选自张桐瑀《走出以写生代创作的误区》
新闻推荐
本报济南1月日讯(记者孔雨童)饱受皮肤病问题困扰的市民请关注以下信息:1月日,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将邀请我国皮肤病泰斗级专家涂平前来会诊。涂平,男,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