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山水洗净铅华,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宝库、古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秀美螺髻闪耀在凉山旅游南线。
作为凉山第一批4A景区之一,凉山旅游景区主阵营的地位已凸显。
年,螺髻山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接待省外游客6.万人次,占全年接待游客的.3%。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的目标。景区门票收入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
展望“十三五”,螺髻山这座秀美的山川,将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响亮的提出创建5A景区,冲刺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思路。
实力彰显信心和决心。对内,修炼好内功,狠抓景区管理体系,服务意识。对外,加强宣传营销,提升对外形象和知名度。为下一个5年的跃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凉山旅游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加大步伐 向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迈进
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让螺髻山景区的古老冰川遗迹有了权威认证。游客来螺髻山旅游除了欣赏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可学到许多的古冰川知识。围绕地质公园建设之路,螺髻山景区开展了一些列工作。
加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特意邀请中国地质大学的资深学者和教授,对景区进行国际标准化的规划、建设,对老化的道路、设施进行维护和升级。
绘制科考路线,修建古冰川地质遗迹陈列馆,让游客可以更深入的对螺髻山的地质地貌以及科考历史进行了解,这些举措又在很大程度上为景区5A的申报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年,螺髻山在与家旅游景区开展激烈竞争之后,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地质公园。
目前,螺髻山已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管理局将立足建立螺髻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目标,按照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制定创建方案,抓紧实施相关建设工作,力争在年完成省级地质公园的建设,并揭碑开园,为下一步创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邀请中国地质大学的技术权威专家编制的《螺髻山地质公园规划》和《工作方案》已经编制完成,进入评审工作。
景区游客中心平米的地质博物馆已经建成,游客到螺髻山不仅能在山上看美景,还能免费参观地质博物馆,学习和了解到更多关于地质、地理方面的知识,对第四季古冰川遗迹有更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把冰川遗迹和彝族“支格阿鲁”的古老传说相结合,让冰川遗迹更增添一份地域和文化的味道。
年,景区建设的地质公园徽志将揭牌,并建设地质公园标识标牌个,让地质公园的形象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同时更清楚明晰的指示出景点、景物的名称意义等,让游客在这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走一处学一处,收获丰富的古生物、古地质知识。
景区将继续加强和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并整理编撰螺髻山科普读本2本,制作宣传画册1本,打造科考探险系列旅游产品和线路,增加对青少年和户外爱好者等目标群体的吸引力。
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将为深度游提供丰富又有营养的内容支撑,为广大群众打开地质学、生物学的知识之门,让游客在游山玩水间领略到自然之奇、生物之妙。
站在商业化的角度来讲,深度游的旅游方式以及逐渐取代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走马观花式旅游,现在的游客都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有深度的体验,通过旅游把抽象的生物生态知识具象化,达到玩有所学的目的。
立足资源 启动景区5A创建工作
年,螺髻山景区将全力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围绕这一中心工作,一场涉及交通打造、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接待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加强等多领域的创建“大会战”,在螺髻山景区全面铺开。由此,一个未来可期的螺髻山旅游蓝图愈加清晰。
5A景区是旅游业的服务品牌,螺髻山景区将在巩固3个认证的基础上,创建5A景区。并以创建5A景区为抓手,提高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标准,提升了景区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喜报频传,在练好内功迎接挑战的同时,成功创建四川省地质公园,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跨进世界地质公园创造了条件。
螺髻山自年创建成为4A级旅游景区以来,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使景区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提高。为推动螺髻山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努力使景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年,螺髻山管理局将启动5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景区将积极与省、州旅游主管部门协调,将螺髻山纳入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计划。
为了提升旅游品位创优设施环境,强化道路交通建设,新建从黄草坪到景区的6公里公路,改造景区山门到索道下栈处的6公里道路。加强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维护,目前已经开始景区个标识牌的安装工作,并建成3座生态环保厕所,改造景区安全防护栏米。
积极创建智能景区、智慧景区,增加保障游客安全和监控火灾、地质灾害等的监控设备,搭建网络平台,鼓励当地居民从事电子商务,同时鼓励和扶持农家乐的建立,让百姓赚钱的同时为景区缓解旺季住宿压力。
旅游扶贫 让“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通过旅游扶贫,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一些原来出名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特色村。景区在发展的同时,也让“青山绿水”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让百姓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鼓励和扶持农民办农家乐、家庭旅馆,并通过开办农家乐家访活动让游客走进彝家,亲自体验彝家的生活习俗。目前已经划定从五道箐到螺髻山镇一带为农家乐营业区域。景区通过扶持和鼓励百姓开办农家乐、旅馆等产业,让百姓分得一杯羹的同时,也解决了旅游旺季原有酒店住宿不足的尴尬情况,这也是一种双赢的好举措。
从年开始,景区全面开始恢复植被工作,把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与老百姓林果种植相结合,让老百姓来种植核桃、木浆子、花椒等产业林及云南松、元宝枫树等经济林木,景区给予一定的补贴。螺髻山景区附近的马厂坪村、黄草坪村、波洛坪村等当地的村民都纷纷加入了这项工作。
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让景区收获了美景和生态效益,附近百姓也收获了经济效益。有了效益,当地百姓就有了积极性,主动种植和维护林木,形成稳定的生态恢复区域,并达到长久持续的双赢。
搭建螺髻山景区网络平台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模式得以实现。
鼓励当地百姓通过智慧旅游的平台从事电子商务,让过去庭院经济的销售难问题得到解决,把当地的彝家特产元根萝卜、包腊、彝家腊肉、花椒等当地土特产通过互联网送到全国各地的餐桌上,解决了当地百姓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百姓心情好起来、生活富起来、与景区共同走上了“换挡升级”的幸福大道。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景区将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当地百姓,开展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让百姓切实尝到电子商务带来的甜头。
除此之外,螺髻山景区搭建的智慧景区平台,将定期发布景区开展的活动,介绍景区近日的路况和景区亮点,并帮助和引导游客顺利到达景区。平台将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营销活动,为强化宣传营销措施提供服务支撑,逐步扩大客源市场。与此同时,还能更好的保障游客安全,监控山林及建筑设施的消防、地质灾害的突发等情况。
立足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国家级品牌,用“互联网+”的策略经营,用带动周边的态度发展,用互利互惠可持续的方式共赢,螺髻山景区的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文/本报记者 袁蕾
图/由螺髻山景区管理局提供
1、冰川湖泊流光溢彩
螺髻山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拥有为数众多、五彩缤纷的冰川湖泊,当地人称为“海子”或“干海子”,也叫天池。
冰川湖泊是螺髻山最秀美的景色。螺髻山拥有大大小小个五彩缤纷的冰川湖泊。水色褐红的干海子,终年云蒸雾锁,橙黄色的金海子、五颜六色的五彩湖、两湖相连的姐妹湖、青翠浓荫的叠翠湖、蛟龙出世的黄龙潭,还有面积较大、潭水最深的黑龙潭……
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山脊两侧的原始森林中,尤如在翠绿的平绒上缀着的颗颗七彩宝石,熠熠生辉。
2、古冰川遗迹
螺髻山有着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古冰川刻槽。它是由古冰川带夹坚硬的岩块,以强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两侧岩石,天长日久便形成宽而深的岩石刻槽。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张文敬说,螺髻山千年古冰川,清晰完整地保存着第四纪冰川地貌,构成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奇观,是国内最大的古冰川刻槽,古冰川擦痕比比皆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和科研价值。
3、大槽河温泉瀑布
大槽河温泉瀑布的奇特在于天然的“瑶池”和“水帘洞”。湍急的温泉水从瀑布倾泻而下,冲击拍打着你的脊梁,温暖而又热情。美妙之处在于瀑布形成的水帘挂于大池之外,是姑娘们戏浴的“瑶池”故称“仙女池”,也叫“水帘洞”。洞内水温大约摄氏度,温暖宜人。
4、索玛花开螺髻山
螺髻山上的野生花卉以杜鹃为最,计有余种。在螺髻山海拔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到处可见一簇簇盛开着的、被称为“高山玫瑰”的索玛花。夏日的螺髻山索玛花开,其中,黄色索玛花为螺髻山所特有,被誉为“皇后”索玛花,在绿林中表现非常抢眼、惊艳。索玛花即杜鹃花,是当地彝族同胞的迎客之花。
5、螺髻山彝寨
螺髻山彝寨位于螺髻山下,占地余亩,由个不同类型的彝族特色民居、两座寨门、个大小碉楼、客栈、兹姆广场、阿莫里惹雕塑、毕阿史拉则浮雕和民族特色穿枋等景观组成。走进彝寨,就仿佛走进了彝族文化的历史长廊;漫步彝寨,可以充分感受到神秘的彝族传统文化,领略中国第一彝寨——螺髻山彝寨的风采。魅力彝寨与神奇螺髻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置身彝寨,是赏螺髻山色、品彝家风情的绝佳之地。
新闻推荐
■金融动态本报讯(叶兵刘伟兵记者杨雪)年,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围绕成都市“”总体思路,有效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维护金融稳定,贴近民生完善金融服务,提升履职效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