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实
《工人日报》记者在多个城市采访发现,大城市“空城”现象已经在逐渐缓解,务工者年龄越来越以后、后为主,更适应城市生活的他们,城市归属感萌芽,更愿意避开春节人潮,选择拥抱新的生活,留城过年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过年,回乡还是留城,依然是个问题——回乡过年热闹,留城过年自在;回乡过年破费,留城过年冷清;回乡过年传统年味浓,留城过年也有新乐子;回乡过年阖家团圆是老传统需要传承,留城过年不给春运添堵是新趋势得适应……
每年此时,返乡过年还是留城过年,都成为异地务工者难以决断的问题。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工作的需要,金钱的考虑,过年的感觉不再,混得不好没脸见人,害怕被家里逼婚,甚至是懒得跟熟悉的陌生人尴尬地呵呵呵。
几乎所有类别的第一手数据都告诉我们,中国春节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去年春运总里程达到亿公里,约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倍,几乎相当于你飞到土星度了个假。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更多农二代在城市定居成为城一代,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至少,作为春运主力军的返乡流,终会越来越少。那时,“回家过年”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因为很多人,很快将会没有老家可回。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那时候,你想回去,都没地方可回了。回乡还是留城,不该是个问题——还有故乡可回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可回的人,留在城市。前一部分人会越来越少,后一部分人会越来越多,这是正常的趋势,或有几许伤感,却是发展的必然代价。在整体而言,这是进步的象征,在个体而言,这是伤感的回忆。
——据《北京青年报》 止凡/文
要让更多外来务工者愿意留城过年,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在春节期间推出更多帮扶务工者的暖心之举。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提到,很多企业为春节没有返乡的工人办了饺子宴,发红包、吃饺子不亦乐乎;有的公司还为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当地的景点门票,让他们带着家人好好游玩。更值得点赞的是不少志愿者组织,推出了很多针对外来务工者留城过年的志愿活动,例如为“小候鸟”们开办读书会、游学团等等。通过这些举措,让更多外来务工者发现原来过年留在城市“很好玩”,促使他们更主动地留下来。
另一方面,在中国人的情感深处,过年始终与“回家”联系在一起。要让更多外来务工者愿意留城过年,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帮助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更深入地融入城市,甚至在城市安家落户。眼下后、后为主的外来务工者更易于接受城市文化,往往也有更强烈的扎根城市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城市也要为这些务工者提供更好的福利,更完善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更便捷的落户渠道。眼下,户籍改革正大力推进,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已初有成效,而积分入户、人才引进等多样化落户渠道的出现,让外来务工者更容易把家安在城市,才会对城市产生真正的归属感。
对大多数人来说,“过年回家”都是一个情感上的自发选择,根本不需要什么特殊理由。既然如此,要鼓励更多外来务工者留城过年,城市就要“以情留人”,把留人功夫做在平时,提升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留城过年”自然水到渠成。
——据《广州日报》 张涨/文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月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意见》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把《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