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钱培坚)“职工夜校”曾经是职工文化扫盲、企业培训骨干、工会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响当当的工会工作品牌。如今,这一传统在上海杨浦区定海街道总工会得到传承,再度恢复青春红火起来。在刚刚过去的8个月时间里,定海街道工会“职工夜校”共推出系列课程32期,受益1100余人次。
“创办‘职工夜校\’,是对接职工‘生物钟\’实施精准服务的又一有效实践。”街道总工会专职副主席刘伟表示。
工会以往开展的培训并不少,但职工和企业并不太“感冒”。去年3月,该街道总工会走进车间、工地、楼宇,开展了走访大调查。回收的500多份调查问卷显示,无论职工还是企业,都希望工会培训能更贴合实际,更方便职工上课。
由此,该街道总工会确定了“职工夜校”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对职工,推出点菜式服务。即通过行业工会发通知,将招生报名表送到企业。建立“定海桥畔”微信订阅号,职工可通过APP报名。建立“街道总工会嗨翻群”,入朋友圈的职工可报名。所有的课程,根据职工报名情况开设,但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工作日的18时以后。对企业,推出定制式服务,即企业提出培训需求,由街道总工会承办,这样的培训尽量安排在工作日进行。对工会工作,比如法律宣传、工会会员卡使用等培训,采取推送或规定参加的方式。
街道总工会为“职工夜校”聘请了专家级教员,其中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医学博士、报社资深记者、劳动仲裁专家等。同时,还培育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从最初的1名,发展至8名,这些志愿者在微信群负责解答问题,发送资料、制作APP海报,介绍工友参加培训。“职工志愿者”等微信群还及时沟通课程安排、信息发布、上课报名、工会服务信息推送等。“职工夜校”还在课程意向征集、培训会务策划等环节引导职工学员全程参与,让职工在“自己的夜校自己管”的成就感中提升参与兴趣。
杨浦区总工会主席麦碧莲表示,区总将推广“职工夜校”的经验,使之成为普惠职工的实事项目。
新闻推荐
图据网络。小圆脸、齐刘海、一双清亮的大眼睛,8岁的王心彤很容易让人想起希望工程的那张著名的照片“大眼睛”。王心彤是一千多万在异地打工父母的随迁儿童之一。为了生活,她的父母带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