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火龙欢腾》。 熊中玉 摄 2.1月31日,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东南村,外嫁的苗族“姑妈”带着她们的丈夫,一起挑着各种礼品回娘家过年。 杨文斌 方鹏/视觉中国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2017-02-06 11:35   https://www.yybnet.net/

1.2月1日,重庆合川区正在进行舞龙表演《火龙欢腾》。 熊中玉 摄

2.1月31日,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东南村,外嫁的苗族“姑妈”带着她们的丈夫,一起挑着各种礼品回娘家过年。 杨文斌 方鹏/视觉中国

3.北京庙会展出的兔爷。资料图片

4.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杨柳青古版年画精品展。作品涵盖了杨柳青年画发展各个阶段。图为《贵子有鱼》(清·咸丰)资料图片

5.正月初七,成都杜甫草堂梅花绽放,前来赏梅过立春的民众络绎不绝,感受一次与梅花与诗歌的美丽邂逅。张士博 摄/东方IC

6.正月初五,众多市民和游客在山东省青岛市天后宫逛庙会,看民俗制作。图为一名拿着棉花糖的小朋友在观看糖人制作。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2月2日,众人瞩目的台北灯会主灯“小奇鸡”晚上进行试灯,灯光秀吸引许多路过民众目光。联合报系-东方IC

江宁织造博物馆展示的旗袍文物。资料图片

   

编者按:醒狮舞龙、非遗展示、游堂吟诗……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新春伊始,众多民俗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以既古老又现代的方式在各地展开。人们在春节热闹欢聚的同时,有机会与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近距离接触,增添趣味、丰盈内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归乡?家乡的山水与文化根植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躬行践履与生命印证。春节假期,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成都、南京等地,切身感受了当地文化春节的魅力。

北京·庙会——

从“逛吃”到多元文化大餐

本报记者 赵昂

“庙会上竟然还可以玩冰雪运动?”这是从小在北京出生长大的80后陶先生,在北京龙潭庙会上的感触,排队交押金领雪圈的游客排起长队。五天的庙会时间里,这里的冰雪世界接待了超过3万名游客。

途径北京市东城区龙潭湖公园的8路公交车,与其它北京公交线路春节期间“可以躺着坐车”不同,车上人满满当当,到了龙潭湖一站,公交车又空了下来,绝大部分乘客,都是去赶龙潭庙会的。

庙会是北京地域文化之一,始于十到十一世纪,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不过,当时的庙会并不是只有在春节期间举行。庙会顾名思义与“庙”有关,人们逢年过节去庙里祈福,人流聚集,也就形成了集市。到了后来,一些没有庙的地方形成的集市,也被称作是“庙会”,比如厂甸庙会。

在鼎盛时期,北京庙会是“每月有会”,其中隆福寺、护国寺和白塔寺庙会是每月定期,大钟寺、妙峰山和东岳庙等,则是按传统年节举行。

在古代,不同地点的庙会,所出售的器物和文化活动也不同,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以百货为主,厂甸庙会以古玩字画居多,妙峰山庙会则在农历四月前半月举行,会有各种民间技艺表演。

“庙会可能是北京80后孩子共同的记忆,我很多玩具就是在庙会上买到的。”出生于1986年的王超迄今仍然记得,父亲在地坛庙会上给自己买了一个“变形金刚组合”,甚至自己第一套杀毒软件光盘,也是在庙会上“淘”来的。北京恢复举办庙会是在1985年,从此,逛庙会再次成为北京春节期间的新民俗。

不过,由于城市形态已经与明清时代大为不同,恢复后的庙会地点并不完全与旧时庙会一致。号称清代时最繁荣的隆福寺庙会不复存在,只保留了商业街。花市火神庙庙会曾位列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周边店铺千余家,但当下花市地区已经是高楼林立,难寻庙宇。如今的庙会,多数是在新建的城市公园内举行。

“往年庙会,其实不外乎就两件事情,逛来逛去买东西和吃东西,后来又多了各种游戏币游戏。”王超说,但逛了几年之后,他发现庙会对他的吸引力下降了。“寒风中站着吃肉串,满地的签子,怎么也算不上是美食体验。卖的东西,网上也都有,游戏币的游戏也有些老套了。”

今年,北京各家庙会主打“文化牌”。龙潭庙会除了“冰雪嘉年华”,还有“非遗展示”项目,记者看到,在“北京面人”、“鸽哨制作”“景泰蓝制作技艺”等摊位前,驻足观看的游客不少,这些传统技艺也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大观园庙会则以“红楼文化”为主题。被称为“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的莲花池庙会,则以该地区昔日的“五显财神庙”为主题,进行各种表演活动。

相比而言,往年游客关注较多的餐饮方面,今年也多了一定的文化意味,龙潭和地坛两大庙会餐饮摊点全部交由老字号运营,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便宜坊”、“都一处”等招牌,让游客感受到了浓浓的“京味”。

除了传统文化,“洋元素”也成了一些公园庙会的特色。在石景山游乐园和朝阳公园的庙会上,都有外国艺术家进行表演,吸引游客,紧邻朝阳公园的东四环辅路也持续拥堵。

不过,随着春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多元化,市民和游客可选择的文化场所更多了,庙会如何留住市民的心,也并非易事。北京的两大传统庙会——地坛和龙潭庙会,今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接待游客数量比去年减少了1.1万人次。这样的数字与多年前庙会鼎盛时期有所差距,2009年时,地坛和龙潭两大庙会游客总数均突破百万人次大关,其中仅地坛庙会就接待了超过120万人次的游客。

成都·杜甫草堂——

感悟国学 体味诗韵

本报记者 李娜

“爷爷,今天您随意出题,我来赋诗,看我是否比去年有长进。”17岁的小文刚刚迈进杜甫草堂大门,便迫不及待地向爷爷赖善成发出挑战邀请。

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俗称“众人生日”,在小文的记忆里,每年的这一天,爷爷都会带着全家人畅游杜甫草堂,凭吊诗圣、赏梅祈福,感悟国学、体味诗韵,这已成为全家人春节期间最为期盼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日游草堂”缘于杜甫、高适两位诗人一段“人日”唱和的佳话。相传杜甫早年游历时与高适两人结下真挚友谊。后杜甫流寓成都,高适恰巧在蜀州(今崇州)任刺史。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思念,其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偶翻书信重读此诗,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杜甫题诗“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寄托哀思。

至宋以来,每年文人墨客都会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明清时期,这一祭拜活动流传更广。清咸丰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抵蓉后特宿于郊外,在初七人日这天,他走进杜甫草堂题就“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一联。此联一出,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

多年来,春节初七人日游草堂已成为成都当地春节的一项民俗。辛亥革命后,此俗曾渐衰,直到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馆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的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五届。赖善成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对这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尤为情有独钟,每逢春节定要带着全家人赶来“凑热闹”,“日子苦的时候,人们对文化活动毫无余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一场别具古风雅韵的活动让年味变得更浓。”正在读高中的小文是个十足的国学迷,上午10点,杜甫草堂祭祀仪式拉开帷幕,盛装仪仗先行,古韵琴声悠悠,庄严肃穆的祭祀队伍缓缓走向大雅堂,主祭人矛盾文学奖得主、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先生仪态庄重地分别完成净手、奠帛、诵读祭文等诸多环节,小文看得认真,每一个动作细节都不想错过。

“人日游草堂”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挖掘“草堂唱和”的新春诗会,当天不仅汇聚了四川省杜甫学会的专家学者、著名诗人、诗歌爱好者,还有普通市民随性参与其中,这是小文最爱的环节,过程中既能领略大家风采、增进学识,还能接触到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赖善成每年都会给出不同的题目,小文则即兴赋诗,总结过去一年的经历,许下新一年的期盼,虽韵脚无法做到十分讲究,但这个坚持了十余年的爷孙互动,让小文觉得十分具有特殊意味。

“新春佳节话团圆,一家人坚持传承传统文化,让节日更有内容、更有记忆点。”小文说,虽然眼前这些唐代华服和典礼仪式距离现代生活已有千年之久,但代表了祖辈的灿烂文明,子孙后代都应为传承尽一己之力,待他日后成家也将会坚持这项习俗。

此时,园林设计十分考究的杜甫草堂内人流汇聚,成串红灯高挂,古典歌舞、诗歌吟诵此起彼伏,与喧嚣的城市车水马龙相比,草堂之内静谧却年味儿正浓,小文搀扶着爷爷奶奶,全家人在以梅林为景,为新年新气象又添一张美满的全家福。

南京·博物馆——

又见江宁 情系红楼

本报记者 赵亮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存在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春节期间,素有六朝古都的南京城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也等来了久未归乡的游子。

鸡年新春,已在外工作十几年的闫冰每次回家过年,都会去逛逛博物馆、图书馆、爬一爬古城墙、逛一逛秦淮灯会。“无论走多远,我的根还在这里。家乡的山水与文化根植在我的灵魂里。”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一些公共文化场馆推出的春节活动也非常吸引人,年画展、写春联、非遗展示、特别展览、名家讲座等层出不穷。“欢度春节有很多种方式,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利用春节假期,带着老人、孩子走进这些文化场馆,和家人团聚的同时又增添了文化趣味,丰盈了内心。”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南京(古称江宁)有很多名胜古迹,而今年的春节文化行,闫冰却首选了兴建不久、以展示《红楼梦》历史和文化的新型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

“就在春节前夕,听闻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去世的消息。而我是一个‘红迷\’,拜读过冯先生的一些著作。所以观光博物馆,也算是对老先生的一种缅怀吧。”

沿着长江路,国立美术馆、南京图书馆、总统府、六朝博物馆……依次林立,在这条古城南京最具文化特色街区上,明朝、清朝、民国相继在这里建都立府,明代的“词曲文化”、清代的“红楼文化”、民国的“建筑文化”和现代的人文艺术中心在这条不足2公里的街道上并存共生。历史与时空交错间,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传统为世人瞩目。

江宁织造博物馆位于长江路123号,设计者也是一位南京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由于是吴先生81岁高龄受邀为家乡创作的作品,该馆设计的主题被定为“白首相见江南”,其创作风格拟照诗句“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化形而来。

在大师精美巧妙的设计间,游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早在1984年与2003年发现的两处考古遗址均与现存文献对江宁织造署及西园的记载不谋而合。经专家论证,最终确认了江宁织造署旧址所在。于是,建造一座博物馆的想法油然而生。江宁织造先后存续达260余年,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沧桑历程。其间,江宁织造府因南巡接驾而声名显赫;织造机房则造就了中国云锦工艺的巅峰与辉煌。在此其间,游人不仅可以领略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遴选出的几百件珍贵文物史料,更是清晰再现了江宁织造府的兴衰脉络,为后人留下可叹可追的繁华胜景与无限遐想。实际上,它不仅涉及江宁织造府本身的历史,还包括与织造府有密切关联的历史巨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及曹氏家族的兴衰史。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好了歌》)身为“红迷”的闫冰,置身其中随处可感受到《红楼梦》中优美诗句表现的艺术意境如何巧妙的转换为建筑语言。经典诗词的动画语音展示、环绕立体康熙南巡图的生动呈现、《红楼梦》研究文献的数字阅览……为了使这个现代的外壳与内在的历史片段有一个自然的衔接,需要再嵌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于是,吴良镛先生在建馆之初,就将设计理念定位为现代建筑立面与传统建筑围合庭院的“核桃模式”以及自然园林架于建筑托盘之上的“盆景模式”。站在园中,从南向北望去,建筑高低起伏、重重叠叠,宛若一幅立轴山水之盆景跃然于城市中。让闫冰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全园的最高点——“栋亭”,相传在曹玺任江宁织造时,曾植栋树于制造署中,并筑亭于树荫下,名曰“栋亭”,坐小憩、教子(曹寅、曹荃)之所。后来,曹寅入宫为康熙伴读,后任内务府郎中、苏州织造等。因为其身世、经历与康熙的特殊关系,使其结交了诸多文人才子。而“栋亭”后来也成为聚会之所,使“东南才士咸乐游其门”,为康熙安抚、笼络汉族文人士子出力甚多。

回望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的博物馆,闫冰感慨地说:“在现代洗练的外壳下,隐隐显现出其内在江宁织造府建筑的投影与轮廓,恰如核桃的裂缝,透过它可以看到历史的隐喻。”

新闻推荐

“南下避寒”还是“北上赏雪”?——2017年春节如何旅游过大年

国家旅游局日发布年春节假日旅游指南显示,年将成为旅游过年史上最热的春节,春节长假期间旅游市场将接待3.亿人次,同比增长.6%。“南下避寒”、“北上赏雪”将是国内游客主要流向。去哪玩中...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立春养生养阳气2017-02-20 11:13
评论:(《火龙欢腾》。 熊中玉 摄 2.1月31日,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东南村,外嫁的苗族“姑妈”带着她们的丈夫,一起挑着各种礼品回娘家过年。 杨文斌 方鹏/视觉中国)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