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采煤工人的连体工作服,戴好安全帽、矿灯和供氧设备,《工人日报》记者乘坐运送采煤工人的卡车,向地下200米的采煤区进发。
这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神华神东补连塔煤矿。1997年10月建成投产的这一煤矿,历经20年的开发建设,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经济技术指标。近日,记者来到该煤矿的采掘一线,零距离感受井下采煤作业。
随着地下通道的延伸,我们扑入了黑暗之中。几分钟之后,记者渐渐适应了坑道里的光线。在头戴矿灯的照射下,记者注意到,向下延伸的通道,可以对向同行两辆车。越往地下开行,气温越来越热。头顶上的水滴,滴滴答答敲打着车顶。
记者的印象中,煤矿工人下井采煤是坐罐子垂直下井。但在补连塔煤矿,工人乘坐汽车直接到达开采面。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地下垂直200米的开采面。综采一队队长石强的大嗓门,很快就传了过来。
借助通道里的灯光,记者看到了一排排管道和现代化的采煤设备。石强一边带领我们参观采煤线一边自豪地说,该矿采取的是电脑操作的现代化采煤方式。
“现在的采煤设备,全是现代化的生产线,每天出煤4万多吨。我们队有70多人,每13人为一个班。”石强说,补连塔煤矿采用平峒、斜井联合开拓方式,生产布局为一井三面。采用连续采煤机与掘锚机掘进,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功率采煤机和高阻力液压支架,采取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开采,实现了主运输系统皮带化、辅助运输胶轮化、生产系统远程自动化控制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自动化。
改变的是设备,不变的是“不安全不生产”的理念。“如果没有安全的条件,盲目开工生产还不如在家里待着。”这是石强经过20多年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煤矿安全生产准则。
“再好的设备,也离不开人。”30岁的检修工人贺建飞告诉记者,检修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他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49岁的石强,已经在矿上过了15年个春节。他的言语中,透露着自豪:“矿上的防护设备、劳保设备、劳动条件等,都是领先的。待遇也很不错,我的两个孩子,都在条件很好的学校里上学。”
贺建飞同样对现状感到满意,“我在这里干得很开心。孩子也快到周岁了,工作和生活,都很美好。”
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汗水几乎湿透了记者的脊背。而工人们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将闪闪发亮的“乌金”源源不断地从地下运往地面。“我们早就习惯啦。”他们笑着说。
新闻推荐
春节前夕,走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内,由公司书法协会职工原创的对联随处可见。其中有一幅对联让记者印象深刻:“长安人长安车喜报频传迎新春,长安梦长安魂
春节前夕,走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内,由公司书法协会职工原创的对联随处可见。其中有一幅对联让记者印象深刻:“长安人长安车喜报频传迎新春,长安梦长安魂争创一流书豪情”。字里行间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