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加春节,很多孩子怀抱各种零食、饮料尽情吃喝,好不畅快。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沉迷刷屏而忽视运动和正常作息……不健康的假期生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的体重一增再增,危害身心健康——
本报记者 聂扬飞
每逢佳节胖三斤
疯吃、疯玩、疯睡……寒假加春节,不少孩子难得有机会“放纵”了一回。 “每逢佳节胖三斤”的“小胖墩养成记”也频频上演。
“孩子本来就比较胖,整个寒假基本没有出门,除了做作业,时间都用在看电视、玩电脑和吃零食上,体重又增加了! ”合肥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吴先生的儿子今年9岁,由于平日里不爱运动,又嗜好零食,体重目前已达到了120多斤。“本来觉得小孩子能吃是好事,胖点是福气。但是现在的状况,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健康还是有些担心的。 ”吴先生说。
记者走访省儿童医院、安医二附院儿科门诊时发现,寒假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超重和肥胖对发育的影响问题,或是治疗由此引发的各类疾病。 “孩子不肯吃家常便饭,对各种小零食却爱不释手,现在体重已经超重了。 ”在省儿童医院,一位来自霍邱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特意趁假期带孩子看专家门诊,想看看超重对孩子的健康和发育有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希望借助医生的力量给孩子“减点肥”,控制一下体重。
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超过1.2亿。在7岁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在城市,很多农村地区儿童同样面临着肥胖的困扰。由于很多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平时不在身边监管,容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省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医师刘亦芳介绍,体内脂肪组织的含量全身性地增多,超过正常,就是肥胖。小儿肥胖属于营养失调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分为病理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病理性肥胖是指由某些先天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所导致的肥胖,相对比较少见;一般我们所说的肥胖,多指单纯性肥胖,它不是由疾病所引起,而是由于吃得太多、运动太少、睡眠不足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体重管控常缺位
专家指出,长期肥胖不仅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等疾病,还有可能会引起心肺功能不全、性发育异常。在心理方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育儿专家郑燕告诉记者,在心理测试中,肥胖孩子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比正常体重的孩子有更多的焦虑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差。
肥胖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很多孩子对此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既没有自制能力,也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体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与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曾经抽取北京市680名中小学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肥胖危险因素整体知晓率为74.1%,但是对“每天看电视/玩电脑/上网时间少于2小时”“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减少在外就餐”等肥胖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却相对偏低。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因超重和肥胖问题到医院咨询、就诊的儿童青少年对肥胖认识不足,一些孩子连什么是肥胖也说不清楚。
不少家长对孩子肥胖问题也重视不够,觉得孩子胖点没有什么,直到孩子的体重控制不住,甚至影响发育、引发疾病时,才急着想办法去“补救”。在农村,由于青壮年群体常年在外打工,农村老人实际上承担了照料孙辈的责任。受“孩子胖有福气”“胖了少生病”等传统观念影响,他们往往对孩子体重增长持放任、放纵的态度,加上追食、诱食、逼食等普遍存在的错误喂养方式,导致农村“小胖墩”越来越多。
“很多家长热衷于投孩子所好,孩子爱吃什么,家长就买什么,不少家长因为孩子不喜欢,就放弃了培养孩子吃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转而为孩子购买含糖饮料、油炸食品。 ”六安市独山镇一位乡村教师告诉记者,大部分农村老人对于肥胖的理解是 “多吃一碗饭,多穿一尺布”,现在生活好了,谁家也不缺这点吃穿。有的孩子不爱吃鸡蛋,会把学校免费提供的鸡蛋拿到小摊点换零食吃。
综合施策保健康
“应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最好方法是预防,这其中最关键因素在家长。 ”刘亦芳表示,学龄前儿童阶段处在人体脂肪的重聚期,如在这一时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儿童以后发生肥胖的概率。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应当负起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指导孩子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单纯性肥胖的孩子,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避免饮食过量,吃得过饱,同时严格限制高脂肪副食品摄入量。
孩子树立健康生活观念,主动“管理”好自己的体重,是减少儿童肥胖的重要手段。今年15岁的合肥姑娘小赵,曾经被身边人称为“胖妞”。她
说:“曾经的我非常懒惰,因为肥胖还有点小自卑,脾气非常差。
最近大半年时间,通过参加减肥夏令营和各种体育运动,瘦了10多斤,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也变得更加自信。 ”
专家提醒,通过运动方式减肥,要持之以恒。因为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运动在保证时间的同时,尽量在自身承受范围内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
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之外,减少儿童肥胖,还需多方力量介入,综合施策。除了寒暑假,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也是培养孩子健康观念的关键场所。郑燕建议,逐步为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配备营养师,负责制定学校食堂营养食谱,指导供餐人员选购、制作食物。在学校开展饮食行为教育,让孩子懂得各种食品有什么营养,有哪些危害,从而自觉地科学饮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郑燕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通过建立国家营养日或营养周,加大公益广告投入,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缺失的情况,她建议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相关社会组织走进农村,帮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延伸阅读·
怎样判断儿童肥胖
孩子胖不胖,通常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了。但是仅靠“看一眼”,对孩子肥胖的严重程度往往无法作出客观判断。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肥胖,要不要看医生或进行体重方面的干预?
专家介绍,判断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是体重和身高,常用的是身高标准体重法,也就是以一定身高对应的正常体重值为标准,孩子的体重超过这个正常值的20%就是肥胖。超过的范围在20%~29%之间属于轻度肥胖,在30%~49%之间属于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50%就是重度肥胖了。如果孩子的体重只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10%~19%,则属于超重。
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BMI(Kaup指数)作为儿童肥胖的判断标准,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我国专家建议的我国学龄前儿童BMI(Kaup指数)的肥胖界值点为18,不区分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如果BMI超过18,家长就要谨慎对待。
预防肥胖,家长对儿童视屏行为的监督很重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BMI与父母限制其视屏行为时间有关。这项调查以北京市12所小学7岁至11岁共18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13.67%的男生,减少刷屏时间后会作用于BMI,女生比例为22.11%。与每天刷屏时间超过(含)120分钟的孩子相比,那些受到父母限制、每天刷屏时间低于120分钟的孩子,BMI相对较低。专家表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多方面配合,包括家长监督,如限制儿童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以减少儿童的静坐时间。 (闻宗)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崔静)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民政部7日在京召开视频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作出部署,并要求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