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海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也急剧增加。据了解,2008年,合肥市日产垃圾达2400~2600吨,2016年,全市日产垃圾达3400吨以上,夏季高峰期间,日产垃圾可达4000吨。居民小区是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垃圾分类收运和资源回收再利用,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既是改善社区环境、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也是发展循环经济、让垃圾变废为宝的重要举措。
生活垃圾试点分类处理
自2016年3月,合肥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选择了蜀苑小区、振徽苑小区、碧水雅居小区等17个小区、一所学校作为试点。近一年来,试点情况怎样、效果如何?日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2月10日,在合肥市紫云路徽杰苑小区门口,记者看到一种名为“再生资源回收柜”的新式垃圾桶,高约2米,与街头、公交站等处放置的普通垃圾桶不同,这种垃圾桶只接纳可回收的物品,比如金属类、玻璃类、纸类、塑料类、织物类和电子类等废旧物品。 “除了这种能回收废品的垃圾桶之外,对于厨房里剩下的残羹菜叶等餐饮垃圾,也设有专门的垃圾桶来收储。 ”包河区城管局环管科吴琼科长告诉记者,市民每次向这两种新式垃圾桶倾倒分类垃圾还能积分,积分达到一定分值,能换取米面、粮油、电话充费卡等生活用品,负责该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的公司设置了这两种垃圾桶,出台了鼓励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的措施。该小区共有2800多户居民,约8000多人,60%的居民都积极支持垃圾分类处理。
小区居民69岁的李增华老人走过来,向“再生资源回收柜”扔进一小袋饮料瓶。她告诉记者:“我在该公司办了一张生态卡,又领了一些二维码纸条。每当向分类垃圾桶扔进一些能回收的废品时,就在垃圾袋上贴一张二维码,公司在回收垃圾时扫二维码,这样能获得积分。半年来,我积了一万多分,换了不少肥皂、洗衣液呢。现在小区不少居民都知道,可回收的废品就扔到这个垃圾桶。 ”
中标合肥垃圾分类试点的北京环卫公司合肥负责人吴东杰告诉记者:“我们公司中标合肥市垃圾分类项目后,每天都派环卫车到各个试点小区来三四次,把可回收垃圾带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把厨余垃圾和其他不可回收的垃圾运到固定地点,交城管部门做最后处理。 ”
“为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我们采取了‘互联网+’的回收模式。 ”滨湖城管局田守锋对记者说,该局向居民发放垃圾袋和专属二维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将垃圾称重和扫描二维码,并录入垃圾分类管理平台中,居民可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平台查询积分情况。
据合肥市城管局李大勇介绍,从去年3月至去年12月底,合肥市推行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有17个、学校1所,参与居民6350余户,覆盖居民1万余户。中标的北京环卫公司设置再生资源回收柜80个、餐厨回收柜194个,发放家用连体两分类垃圾桶约6300个,共回收厨余垃圾185吨,再生资源64吨,初步完成了生活垃圾全品类回收、日产日清、厨余分拣纯净的目标。
市民须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回收处理链条外,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十分重要。
2月18日,记者在望江路一小区看到,每栋居民楼的单元门外,一左一右各放着一只垃圾桶,小区的路面也很干净。保洁员曹佩义告诉记者:“我每天推小三轮车来拉居民扔出来的垃圾,垃圾袋里什么都有,拉完就直接倒进垃圾中转站。没听说过什么是垃圾分类,小区居民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不过,现在住户很少乱扔垃圾,楼道和道路也比以前整洁了。 ”
市民陶忠金告诉记者:“我在家里每个房间都放一只垃圾桶。每天出门倒垃圾的时,就把各个桶的垃圾集中到一个袋子里,然后扔进小区里的绿皮垃圾桶。”他告诉记者,虽然在街头和公交站台上放置了两种不同标志的分类垃圾桶,但很多市民扔垃圾的时候也不知道分类,这就造成两种垃圾桶里都有果皮、烟头、废纸和饮料瓶等,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就算我们把垃圾分好类,扔到不同的垃圾桶里,那些环卫车不还是把垃圾混在一起运走吗?”他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表示怀疑。
“其实,有些居民因为嫌麻烦不愿意把垃圾分类,同时也误解了环卫工作,设置分类垃圾桶,环卫工人就可按照分类垃圾进行处理。 ”新站区城管局刘勇告诉记者,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垃圾分类实施了很多年。如日本,他们把垃圾分成20多类,很精细,最大限度地实行资源回收利用,节约了大量可回收的资源。目前,我国根据国情和现实情况,相关部门把垃圾分成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这样既省事,也利于环卫部门收集、运输和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肥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链已建立,厨余垃圾会衔接厨余运输网络,运送至合肥餐厨垃圾处理厂,作为化肥等物资的生产原料;可回收垃圾会通过绿色物流车队送到分拣站点或分拣基地,进行再生处理;不可回收的垃圾将被送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后的废灰还可制成工业砖用于修路等。
***书记凌睿对记者说:“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对很多市民来说,尤其是一些回迁小区的居民,由于多年的生活习惯,能做到不乱倒垃圾就不错了,让他们把家中垃圾分类,那是一种更高的文明要求。市民如何认清垃圾分类的准确性,也要进行知识普及,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从孩子抓起,从小教育孩子们增强环保意识,让他们自幼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
据了解,合肥市城管部门已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的特色教育活动,倡导小学生树立“垃圾分类回收、创建绿色家园”的理念。下一步,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从目前的局部试点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广。
建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
2月20日,合肥市民许家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垃圾分类是件好事。平时家里的垃圾统一扔掉,像电池、塑料、电子科技产品等,如果随意扔掉或填埋到土壤里,也许几百年上千年都不会分解掉,这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给子孙后代留下安全隐患。 ”
在今年初召开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韩国胜提出要尽快在全省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自治内容,促进垃圾收运、回收、利用多元化和市场化。韩国胜认为,目前,垃圾管理情况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但许多地方的垃圾会被简易堆放或填埋,这样仍会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减少垃圾处置量,减少土地资源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排放费征收机制,鼓励根据垃圾的污染性、资源性、社会性及其处理成本制定垃圾排放费标准,条件成熟时实施垃圾排放费按类从量计费,激励公众自觉自愿地开展垃圾源头减量与分类。
“垃圾分类处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环保节约的有效举措,也是个人文明行为的重要体现。 ”合肥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葛守松对记者说,“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居民的源头分类具有基础作用。做好垃圾分类处理,需要人人参与,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并长期坚持下去。”他表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社区管理者来说,也是任重道远。
目前,合肥市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计划方案,力争到2020年,合肥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30%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17年底,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区内居民小区数达10%,且每年以10%的增速扩大覆盖范围。
合肥市城管局李大勇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工作既然已经开始试点,就要追求长效化和常态化,不能半途而废。目前,市政府已把垃圾分类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各区政府需按照计划分步推进,每年都有实现垃圾分类户口、人数的要求。垃圾分类的终端处置已经建设完毕,从居民垃圾分类开始,到运输、到终端处置,到后期垃圾综合利用后有效处置,都已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各中标企业必须完成。 ”题图:在合肥市新站区碧水雅居小区,居民把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新型可回收资源垃圾柜。本报记者 孙海涛 本报通讯员 刘勇 摄
新闻推荐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路——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述评
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