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阁塔是亳州名胜。
名胜者,歌之咏之,代不乏人,几百年以来,写薛阁塔的文章、诗词,如果叠之以纸,大约可以将薛阁塔埋在故纸堆里吧。
可是,我们了解薛阁塔多少呢?
我自己很惭愧,写过一些关于薛阁塔的文章,自以为资料新奇,胸臆别出,其实,离真相还是很远。
故老相传,薛阁塔又称“薛何塔”,亳州知州郑交泰于乾隆三十七年建造,实为倡振文风,起名文峰塔。后窘于资金,药商何天衢捐建两层,以故,俗称薛何塔,云云。我这样写过。
从多层面剖开故纸,发现自己过去的文章破绽百出。
先看郑交泰其人。
郑是广东香山人,和孙中山先生是同乡。他以“贡生”的身份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出任亳州知州——我们发现这时的清代官场一个有趣的现象,所谓 “康乾”盛世的一百多年里,朝廷和政府官员充满了活力,许多的创造包括建筑,都会发生在这些时期,而这些时期的官员们,“学历”都很低,郑交泰只是个“贡生”——秀才中的优秀者到国子监“进修”年把半年,别说中进士,就连“举人”也没有考中,这些官员在当时的官场不在少数,仅康熙、乾隆两朝就占70%多。进士任知州的,38人中仅有3人。可见,那时任用官员是只讲能力、不论学历的。
郑交泰任亳州知州四年时间,我们知道的干成两件大事,一是修纂了《亳州志》,至今,我们捧读泛着墨香的乾隆版州志,依然感觉他锐意政事的干练;二是建了一座文峰塔,我们得以在200多年后,仍可观赏“薛阁塔”的巍峨。
修建文峰塔,不是郑交泰的一时兴起,而是感慨于亳州多年科举不利,他本来精通“堪舆”之术,借他人之口说出修塔的原因——“形家言,谓巽位势宜高耸,木星为文笔,尤宜有昂霄之象”。“形家”乃风水师之谓,巽位在东南方,薛家阁正在城池的“巽位”。木星为魁星之象,文峰塔恰如一支巨笔,直插青天,“昂立凌霄”。最为关键的记载是:“乾隆三十七年(1773),知州郑交泰捐俸倡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七级珠宫,计日圆满。”也就是说,“薛阁塔”并非公款建造,而是郑交泰带头捐出自己的“薪水”,集资倡导开建的,而计划是造“七级”,“珠宫”——当是“舍利”塔之谓,也就是说,薛阁塔地宫里也有“佛舍利”镇基。“计日圆满”——修《亳州志》(乾隆三十七年)的时候,薛阁塔即将完工。也就是说,薛阁塔,是在1773年建成,今天,已经244岁。
从这里可以推测出,郑交泰知州离任时,“文峰塔”尚未完工,而大家的集资已经用完,这才引出何天衢先生捐资修建最后两层的传说后话。
至于何天衢先生的身份,当另文述告了。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记者白国龙李国利)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13日安全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计划于4月中下旬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