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正月十五闹完了元宵,这个年算是彻底过完了。这个年怎么过的,去哪儿过的……想必是亲友们见面少不了的话题。据了解,今年去博物馆过个文化年的芜湖市民可真不少,光是《芜湖铁画艺术作品暨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展》在春节期间就吸引了万余名市民前去观看,芜湖铁画及工艺美术的大师之作为市民们呈上一道工艺美术精品盛宴。
据了解,此次作品展将一直延续至三月份,展会上,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鲜明的地域特色、灵巧的个性表达,展现出芜湖工艺美术的多姿多彩。
芜湖“新三画”精品荟萃
据市博物馆徐馆长介绍,《芜湖铁画艺术作品暨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展》于元月25日对观众开放,是由芜湖市文化委员会主办、芜湖市博物馆及芜湖市非遗中心承办的,并得到了芜湖铁画研究会、芜湖铁画艺术研究会,镜湖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促进会的大力支持。旨在加强对芜湖铁画艺术的宣传推广,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芜湖铁画”的创新和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展出了芜湖铁画、通草画及石刻画的精品之作,展品从主题创意、文化理念、造型设计、工艺技术各个方面,都凸显了精益求精的艺术品质。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芜湖铁画协会秘书长沈涛告诉记者,此次作品展是代表了芜湖当代工艺美术作品最高水平的展览,展出了芜湖市3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的71件以铁画为主的芜湖“新三画”作品,其中包括17位铁画大师的精品力作。
《春之娇》被放于展览最醒目的位置,这是已故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杨光辉的铁画精品,他是国家级非遗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芜湖铁画创始人储炎庆的得意弟子,他也亲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铁画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其中就有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的发展和铁画艺术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长达10.9米的铁画长卷《富春山居图》更是引得参观者纷纷合影留念,这幅作品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大师张家康耗时近两年的铁画精品。沈涛向记者介绍,锻制铁画版的《富春山居图》一直是张家康的梦想。1992年,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派张家康和储金霞随国家科技部去台湾参加中华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期间,张家康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首次见到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当时他就有了想打一幅铁画《富春山居图》的想法,但当时因为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就搁置了下来。直到2013年,他开始复印画稿、放样、设计铁画分折稿,为了还原历史,他把“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铁画《富春山居图》,作品宽62cm,长10.9米,分成不等称的七大段。该作品经过边锻制边研究修改,直至2015年才全部完成。
从墙上走下来的铁画
在现场,“迎客松”小座屏、盆景、仿古山水、锻字、锻铜浮雕、人物花鸟、工笔重彩等铁画各色系列,分别以其美轮美奂的代表作品与江城观众见面,而其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制作技法,以及每件作品背后的高难度制作工艺,也令观众赞叹不已。
“一世铁打丹青梦……”是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合的锻字书法作品,这句话也是他个人的励志名言,他对记者说铁画艺人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强,不仅要技艺高超,还要集绘画功底、艺术和文学修养、雕塑艺术为一身的工艺美术师,否则只是一名铁匠。此次,叶合大师带来了盆景、书法、锻铜浮雕等铁画作品,其中梅、兰、竹、菊立体盆景铁画尤其吸引众人眼球。叶合告诉记者,传统工艺的铁画技艺是经剪、叠、铆、錾、锻、焊、锉等多道手工技艺,锻铁成画。但只限于平面构图,而这种立体铁画盆景则是让铁画从墙上走了下来,其技艺是引用了“化铁绕指”的方法,吸取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以及金银首饰、雕塑等工艺技法,以熟铁作原料,以炉为砚,以铁为墨、以锤为笔,依据画稿设计,在高温熔解时,经过整形、钻挫,防锈烘漆等工序,和奇石结合在一起,然后衬以底座,装配花盆。立体铁画盆景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叶合的创作理念就是不断地创新,他的锻铜浮雕则是把铁画工艺从画框里走出来进入三维空间,进入雕塑领域,进入浮雕世界。在市博物馆建馆之时,叶合还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一路连科》赠给了市博物馆。当记者看到这幅作品时,如果不经介绍根本没想到是一幅铁画作品,画面上的白鹭与莲花栩栩如生,远看如一幅工笔画,近看则似浮雕,耐人寻味,让人拍手叫绝。据了解,这幅作品曾获得国家艺术珍品奖。叶合对记者说,传统工艺的铁画可以与中国画构图章法审美写意相结合,也可以和其它绘画技艺与表现形式相结合,而这幅作品就是与工笔重彩技法相结合的,画面更加生动富有更强的感染力,但这种技法对铁画艺人的要求更高,多了更多写实手法,不仅锻造技艺难度增加,制造更多的工具,还需要了解更多的色彩美学关系,理解结构上的更细致深入。叶合还表示,《一路连科》这个名字也寓意深刻,古时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而在这里则是表明了他自己的心声——在从事铁画这一路上,都在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人不管干什么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走下去,而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2月18日,叶合大师将在博物馆就其铁画的理念和技艺,进行一次艺术专题讲座。欢迎有兴趣的市民前去参加。
石刻画成就芜湖“新三画”
老一辈的芜湖人都知道“铁画、通草画、堆漆画”是芜湖三画,但其中堆漆画因生产工艺复杂,现已失传。通草画则由芜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毛艺涛经过寻师访友、精心钻研,克服一系列的难题,使这一让老芜湖人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消失了近四十年后,重现人们的视野。三画变成两画,让芜湖人心痛不已。据沈涛介绍,由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小广创作的石刻画现已与铁画及通草画并称为芜湖“新三画”。
李小广此次带来的作品是长4.8米,宽62cm的石刻画巨作《百骏图》。这是李小广在纯黑石板上以金刚钻头为笔,精心雕刻出来的芜湖“一绝”。李小广告诉记者,石刻画其实是运用了“图片反相”的原理,保留的部分是黑色,凿去的部分为白色。1971年出生的李小广从事美术工作近三十年,在去福建惠安当美术教师时,受当地影雕黑白成像的浅浮雕技艺启发,在芜湖本土石刻的基础上,融合徽派艺术的众多元素,更植入了西洋油画的艺术特质,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非凡表现力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依据黑白成像的原理,用李氏特制工具,运用调节针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等手法,在墨玉、山西黑等纯色石材上雕刻成像。李小广创作的石刻画既有摄影艺术的光学效果,又多样化地表现了东西方绘画技艺笔法,独具艺术神韵;同时也克服了图画年久发黄褪色的缺点,可永久保存。
李小广表示,石板上作画不同于纸上,需要有非常扎实的美术功底,很多石刻画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学艺,但能真正学成者至今却寥寥无几。但他表示还会继续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这个芜湖的“新三画”再失去这一画。本报记者 陈轶敏 文 刘江 摄
叶合与其铁画作品
李小广与他的石刻画《百骏图》
新闻推荐
新华社沈阳2月12日电辽宁省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微信代购有风险,一旦消费者买到假货后很难维权,对于微信私人代购的监管难度也很大。根据辽宁省消协发布的典型案例,消费者刘女士在朋友圈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