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谴责小说作者刘鹗所作《老残游记》中对芜湖着墨不多,只是在第九回“德业积成阴世富,善缘发动化身香”中有:“石姑娘说:‘譬如扬州人到福建做生意,得到的钱都是烂板洋钱,汇到扬州,就变成英洋,不过稍微折耗而已。北五省用银子,南京、芜湖用本洋,通汇起来,还不是一样吗?\’”
书中提到的“本洋”“英洋”,在当时的芜湖确实流行过。据民国版《芜湖县志》记载:芜湖钱业,“同治及光绪初年,通用二七宝、规元、公式纹、西票、吴票、本洋、制钱、英洋,每年出入约百余万。至光绪二十年后,渐臻发达,钱业至二十三家,出进汇划至一千三百余万,以米款为大宗”。当时的交易也是以“本洋”结算的,《芜湖县志》中《芜湖各国公共租界章程》言明,“每亩租价本洋一百八十元”。
所谓“本洋”“英洋”,其实就是银元,系从国外流入。在中国古代商业贸易活动中,一般都是用银两结算,但由于银两的成色、形状、重量不好把握,使用起来多有不便。从明代开始,由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国外的流行货币——银元开始进入中国,成为银两之外的又一种结算工具。由于银元的成色、形状、重量一致,起到了标准货币的作用,立即受到各方青睐。
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国银元有很多种,但由于西班牙的铸币技术加上其殖民地墨西哥纯度较高的银矿,使得来自西班牙的“本洋”很快占据了统治地位。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西班牙停止了在墨西哥的铸币活动,而墨西哥则利用西班牙遗留下来的铸币技术,开始独立铸币。墨西哥铸造的银元采用了本国国徽的“鹰”图案,所以在中国将其称为“鹰洋”,又有称作“英洋”。鹰洋在中国的流行十分普遍。鲁迅先生所作《祝福》中,就有祥林嫂“支取了历年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折合大钱十二千)”,用作在“镇的西头土地庙捐门槛”的文字描述。
自此以后,“本洋”“英洋”在中国并驾齐驱,虽然墨西哥“鹰洋”所含银质精纯,成色、重量更加准确,相比之下,更胜一筹,但由于“本洋”在中国流行时间更长,国人对其有更多的信赖,因而同质同价的“本洋”要比“英洋”更加值钱,市场兑换价“本洋”要超过“英洋”12%。
石姑娘所说的“烂板洋钱”则是指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流行的银元。这是由于当时各省自行铸造,成色、式样、重量均不一样,所以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因而兑换时常有贬损。
秦建平
新闻推荐
上周,有个日子,搅动了大家的情绪。那天,是2月14日,大家都知道这一天的意思——情人节。大街上,到处都是手捧鲜花的帅哥。酒店咖啡馆里,出双入对的人数不胜数。这个情人节,显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