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指导意见,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决定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重庆、四川、陕西、青海、宁夏等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各选择3个市(州、区),除西藏外的其他省份各选择1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试点,为期1年。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分级诊疗深入推进,随着一些列改革措施的落地生根,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突出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公立医院的绩效分配、医务人员的薪酬体系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改革发展的形势,制约了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深化医改中,广大医务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主力军。如何建立起符合医药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真正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深化医改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
建立符合行业特色的薪酬体系首先要给医务人员“松绑”,学医投入高、时间长、回报低、工作强度大,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基层医院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逐利化现象严重,医务人员生存压力较大,公立医院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这次文件还明确要求,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这也明确释放出给医务人员“松绑”的信号,但关键是如何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合理核定薪酬水平,让医务人员在不逐利的情况下,个人收入水平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才是改革成败的善意之举,关键所在。
建立符合行业特色的薪酬体系其次还要敢于“破冰”,这次《意见》还专门提出,要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薪酬水平,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推动公立医院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这也是一个“破冰”信号,对于打破“铁饭碗”,编内编外一个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公立医院自聘人员已经成为单位的主力军,有些医院聘用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在编人员数,但这些人员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破冰”不仅体现在打破编制内外,还应当在财政投入、补偿机制、服务价格等全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建立起符合行业特色的薪酬体系,既体现公益性,也调动积极性。
新闻推荐
“要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办负责同志解读的这段话引起城乡群众共鸣。随着信息化、后工业化时代到来,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