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9岁的陈更已经是一名工厂的工人,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完成了人生的几件大事,陈更感觉生活节奏不再那么紧张,“捏面人”手艺被他重新拾了起来,闲暇时他就在公园、商场门前摆起了小摊。“一方面是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想增加点收入补贴家用。”陈更说。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手工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视野,陈更告诉记者,之前自己完全把面塑当成了业余的兴趣爱好,平时也只是捏着玩打发时间,从来没有认识到面塑技艺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直到“非遗”概念深入人心,他才开始关注面塑相关的信息,并且奔赴外地参加交流会、展会,了解面塑技艺的最新发展和名家的作品。
为求精湛技艺去外地拜师看了名家的作品,陈更算是开了眼界。回到家里,陈更再拿出自己的作品,越看越别扭,这些东西哪里称得上面塑艺术,咋办呢?陈更想来想去觉得,艺术作品往往有一层“窗户纸”,看似距离很近却需要费大工夫才能领悟,要是完全靠自己“悟”非常困难,往往高手一两句点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更急需一个帮他捅破窗户纸的人。他打定了主意,必须找一个好的老师来提高水平,在面塑技艺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个老师又要到哪儿去找呢?“当时在济宁地区也有一些老人在做面塑,但创作内容比较老旧,面塑技巧上也都算不上精湛。”陈更告诉记者,经过上网查询,他很快就发现了一条让他兴奋的信息————在荷泽市,就有一位国家级的面塑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穆绪建老师。
2011年,陈更踏上了学艺之旅。“当时老师并没有手把手的教,通常是他一边做一边讲解,我们学员就围在旁边看,这时候‘悟性\’的重要性就显出来了。”陈更白天仔细看着老师的手法技巧,晚上躺在床上脑子一遍遍地“过电影”,用心体会着其中的内涵,回来后,他反复练习。2016年,经过近一个月的制作,一座高达47厘米、重达六七斤、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塑像被制作了出来。如今,颇有悟性的陈更已经是穆老师的入室弟子。
今后要挑战更复杂的面塑“面塑,手上功夫得细,心里也不能急躁,这样才能捏出好作品。”陈更说,面塑的过程虽比较枯燥,但是作品一旦完成,内心的成就感足以胜过过程的艰辛。
由于面塑采用的原料含有油料,因此人物的面部会有一种类似肤质的反光,而面粉的颗粒更加细腻,能够有效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动态的神韵,这也是橡皮泥、软陶、黏土等材质难以企及的。陈更告诉记者,在面塑中,人物的神态、衣饰纹理、手脚等部分是最难塑造的,往往一个部分制作不合理就毁掉整件作品。制作要分为构图、扎骨架、报纸填充肌肉轮廓、和面、上色、整体制作等多个步骤。传统的国画和雕塑喜欢突出人物的头部,比例往往显得很大,如今,面塑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了现代雕塑的“学院派”理论,在人体比例、肌肉线条上有着严格的要求。
陈更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有了新的计划,要做更加大型和复杂的面塑。“比如关羽骑着赤兔马、赵云单骑救主这样的场景,这就让动态感的要求更高,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陈更与他的得意之作关公形态各异的小猴子
新闻推荐
近日,网络上一封标题为“关于宁泽涛返回海军队训练的函”的文件曝光,并迅速成为热点。最新消息,据国家游泳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10月份经国家游泳队队委会研究决定,已经正式调整宁泽涛回原单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