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忆冯其庸先生

来源:齐鲁晚报 2017-02-11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冯其庸学术经典《瓜饭楼丛稿》□刘咏

1月22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著名的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以93岁高龄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我感到意外、悲痛。

就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带着刚刚印制完成、飘着墨香的《瓜饭楼手抄〈石头记〉》,赶到北京通州冯老家里,这是冯老和我们都一直期盼的,也是他一生最为珍视的一件作品,没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成了我们的永诀!

那天,冯老刚出院。见到冯老,我打开木匣,选了带朱批的一册给他,老人家看到书突然哽咽了,不断重复着“感谢”两个字。我的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跟冯老交往这么多年,老人家都是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几年前《瓜饭楼丛稿》定稿付印前,冯老还在青岛饮酒赋诗,也许这部手抄本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与情感,也许冯老把这套书的面世当做一次相隔50年的会面……

早在2009年的夏天,在外出差的我接到董事长孟鸣飞的电话,让我马上赶到北京,说总署领导要给我们引见冯其庸先生,冯先生有一套大书有意让我们出版。我当时很激动也很忐忑,连夜查阅资料做功课,但没想到的是,见到冯老,他和蔼可亲地与我们攀谈交流了一会儿,就很快答应了与我们正式签约。

冯老学问博大精深,《瓜饭楼丛稿》分文集、评批集、辑校集三大部分,1700多万字,内容丰富,体例繁复,且写作时间跨度长,既有以考论《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家世为重点的文史研究论著、图录,有大量叙人纪事、抒情感怀的散文、诗词和随笔类文章,有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稿,又有对《红楼梦》几种主要版本的精彩而详赡的重校评批巨著,还有辑校、考订、笺证其他古籍的学术成果。此外,由于冯老历来强调实地考察,重视图像资料,与文字相得益彰的近两千张珍贵图片也成为《丛稿》的一大特色。全书既有简体横排,也有繁体竖排,随之也必然带来了全书形式、体例上的复杂多样性。如何确定编校原则,使之既遵循学术规范,遵守相关语文法规,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就成为在做书过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必须考虑和应对的问题。为了书稿的排版、校对、核红与付型出胶片,乃至与工厂协商印制事宜,我们经常奔走往来于青岛、北京、上海之间,有时为了几个字的改动,一次次地查询落实。

冯老似乎感到了我们的压力,2010年,年近90高龄的冯老来到青岛出版社,第一件事就是要见编辑们,与编辑们谈治学、谈人生经历,讨论文集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家把编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与他老人家沟通,大至体例、结构、版式、封面,细至字句斟酌、图片增删、标点使用,冯老都不惮繁难,提出意见。冯老还把自己的电话告诉每一位编辑,让他们遇到问题随时沟通。记得当时每改一遍清样,我们都先把遇到的疑问集中起来请教柴剑虹先生,再把几大箱的清样送到冯老那里,他会对每一卷的文字进行审读。记得文集里有两卷是《中国文学史稿》,原稿是依据冯老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蜡版刻印的稿子整理重新排录的,因字迹不清给校对带来很大难度,我们校对了几遍,冯老一直感觉尚欠火候。后来,我们调整了另一位老编辑对稿子进行重新编校,冯老看到清样后高兴地给我电话:你们这位吴编辑把很多问题看出来了,很好啊,我到青岛要见见他。就这样,项目组的编辑们面对这位博学的长者,没有隔阂,愉快沟通,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历练、提高。

在编辑冯老文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冯先生很多著述是夜以继日写成的,而且有的是在旅途中构思动笔,他的诗画创作则是在学术研究的间隙进行的。冯先生的夫人夏老师常跟我们说,“老先生是个闲不住的人,九十多岁了依旧是天天工作到深夜,天天有干不完的事”。

冯老做人做事是硬骨头、真豪情,他治学严谨缜密、文字慷慨激昂,这铸就了他对真理的热爱、对艺术美的沉醉。冯老以其一生的实践再次彰显了学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真、善、美价值。冯先生讲:“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如果没有如此从容自下、虚怀若谷的情怀、扬鞭奋蹄的精神,何以成就他今天学术大家的高远风范?

2015年10月,冯老将他50年前的一个庚辰本《石头记》的抄本郑重交由我们出版,他老人家跟我讲了一个多小时关于这个抄本的故事,并写了两篇文章交给我,终于明白,这是冯老一部“压箱底”的作品,他是要托付给信任的人去出版。

1966年“文革”之初,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冯其庸先生成为首批被批斗对象,他收藏的影印本庚辰本《石头记》也被抄走。冯先生担心浩劫中这个珍贵抄本将会灰飞烟灭,红学研究之脉有断绝之虞。思前想后,他决定照原样再抄一部!在那种境况下,这是相当大胆而又危险的决断。当时只有晚上才允许冯先生回家。他想法托好友又秘密借到一套庚辰本《石头记》,每天深夜等大家入睡后,即开始严格按照原著的格式逐字抄写。庆幸的是,从1967年12月开始抄写,到1968年6月抄毕,全书整整抄了7个月。为防再次被抄家,冯先生将自己的抄本转给妥实的朋友保管,直到“文革”结束才完璧取回。

虽然庚辰本《石头记》原本在“文革”中逃过一劫,未遭损毁,而冯先生的这个抄本却依旧有着它特殊的内涵和价值。一位文史研究学者在那样险恶的境遇之中,为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敢于在深夜秉烛疾书,完成一部洋洋80万字名著的抄本,这在《红楼梦》研究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冯抄本”承载着一位红学家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与文化担当。

新闻推荐

AdMaster洪倍:全流程把控数据实现价值最大化

【数据猿导读】在2017年中,对于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全流程都有把控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受到青睐。数据流之所以称之为数据流,正是因为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所在来...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追忆冯其庸先生)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