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
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大量进口高端产品;一方面高质量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国内供给无法完全满足。
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不断升级、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普遍面临市场需求不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过快、融资难融资贵、高端技术支撑不足、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困难和问题,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民间投资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许多民营企业家反映,生产经营越来越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利润越来越单薄。有的企业家说:“现在做企业真苦、真累,真不想干了。”面对他们的焦虑、彷徨、困惑、苦恼和迷茫,我们有必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充分认识新常态下我国市场发生的七大变化,正确把握机遇,坚定发展信心。
(一)年代变了: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年代变成现在过剩经济年代。
改革开放是在贫困落后的基础上开始的。那时候物资条件极其匮乏,完全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我国经济连续保持30多年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大国。
今天,我国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丰富多样,很多产业和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大,和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过去短缺经济年代走到了过剩经济年代,完全变成了买方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就会感到发展空间越来狭窄,竞争力越来越小,甚至有的企业感到“几乎支撑不下去了”。
(二)消费观念变了:由共同需求的消费观念变成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观念。
前些年,很多行业市场十分红火,做什么产品都能卖得掉,卖什么东西都能挣到钱。特别是房地产和汽车两个支柱产业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消费呈现出“排浪式”的态势,同时还具有高度同质化的特征。消费过程从“老三件”到“新三件”(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从“新三件”到“大三件”(汽车、房子、移动电脑),现在又变成了旅游、保健、养生等新的消费方式。
这些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要大量进口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却是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
(三)企业发展途径变了:由靠吃苦和魄力变成靠知识和资本。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都是从家庭小作坊和“提篮小卖”发展起来的。他们的经验是,过去发展主要靠吃苦、靠魄力。今天发展企业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靠智慧和资本。否则,拼得越猛就会带来越多产能过剩,甚至死得更快。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新闻推荐
2月5日,一列来自哈萨克斯坦装载有720吨小麦的火车驶入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当日,一列来自哈萨克斯坦装载有720吨小麦的火车,如期抵达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在江苏连云港口岸换装海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