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海市始终坚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精心选派了优秀骨干校长、教师,参加全区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培训,委托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组织开展北海市第一批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北海市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北海市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自2015年起,每年选拔10名卓越校长、10名杰出教师、10名模范班主任等教育拔尖人才,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
为进一步壮大优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北海市创新中小学名校长(园长)、名师、名班主任培养方式,实施“三名”工程,通过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加快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推进北海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名”工作室是以名校长(园长)、名师、名班主任担纲主持,吸引一批教育干部、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组成的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合作团队。工作室建设周期为2年,将通过成员间的研讨、研发、应用,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校长和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北海市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程进行有益探索。
为尽快推进“三名”工作室的启动及正常运行,市教育局于今年1月组织开展了北海市第一批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遴选面试,来自一县三区和市直学校的22位名校长、55位名师培养对象和优秀骨干人员参加了遴选面试。经过评审,来自北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穆家庆、北海中学的苫佑文等16位校长,成为北海市首批名校长(园长)工作室主持人。穆家庆表示,经6年的系列专业培训,自身的业务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大胆实践,带领学校老师创建了以“个性化、特色化、国家化”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于工作室的建设他已作了规划,“一年打基础,鼓励成员‘敢于亮剑\’,共享教育思路、理念;两年出成效,引领成员变革与创新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三年出成果,推动成员整合资源,更好地促进集团化办学,为北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市第二实验学校胡卫琼表示,该校围绕“善、乐、博、雅”的办学理念,通过对课程、教法、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而名校长工作室形成了一个研究与实践共同体,不同学校、不同层面的培养对象汇集一起,通过学术沙龙、跟班学习、问题研讨等,可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实现共赢。
同时获批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刘兴波、合浦县第四中学裴先英等25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对开展培训提出了要求,包括聚焦课堂、依托课题、读书研讨、示范引领、网络辐射等5个方面的任务。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毛东文名师工作室的教学方向是高中生物科目,多年的教学生涯,毛东文累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他提倡“让学生轻松学会并不简单的知识”的理念,注重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思考。他说,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提升的平台,“不同的老师聚在一起,通过课题研究,交流教育思想,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理念融合。”市七中的李淑华认为,担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不仅要提升自我,还要带动一批中青年老师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形成特色教育教学风格,“力争两年后,工作室总结的教学方法、科研成果能够融会贯通于各类教学实践中。”
为使名校长(园长)、名师工作室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市教育局多方联动,积极落实保障措施,制定了规范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北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名校长(园长)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北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确保规范管理和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下一步,北海市将加紧推进名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社(记者万文静实习生庞敏)3月15日上午,在2017年第一期全国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上,广西、江苏和贵州的代表分别就机构编制云平台应用试点工作经验与学员交流,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也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