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还下雨》就是在双重干旱的背景下展开的有关“下苦人”艰难生存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焦若锋先生十年磨一剑的精心大作,故事从解放前直到当下,娓娓道来,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线索复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态画卷,里面包含了作者精当地分析,深切地同情,是当前文坛难得一见的好小说。
这是一卷心灵史,因为写出了中国社会在漫长的转型期,人们在物质的诱惑下,灵魂撕裂的过程。作者的反思是深刻的,眼光是独到的,下面就小说的几个方面作以简单分析。
亮点一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描写。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对乡村的农业文明进行了牧歌式描写,饱含了作者对农业文明以及这种原始农业文明文化积淀的留恋,是作者童年的全部记忆,是朴素情怀的流露,作者无时无刻都在美化着这种记忆,这种文明的背景是八千年“大地湾”文化的积淀。“清水河”“大地湾”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随着农耕文明产生的是田园牧歌,是慢节奏的听天由命,是大地与人生相依为命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浸透了作者的童年、青年以至一生。农耕文明保存了中国文化中最纯朴的道德人生,作者在写农业文明背景上的农村人的这些特点时,将苏明华、张亚军、卜兴平、刘小锐等一干人融入大时代的外出打工生涯,也许这是乡村改变的开始,一个时代在作者的笔下形成滚滚洪流,把每一个人都卷了进去。
亮点二是细腻精到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描写。让人物在自己特殊的环境里活了起来,为成功的人物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细腻精到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描写,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真实感,让我们和人物一起分析面临命运和选择,一起经历苦难,一起享受欢乐,身临其境,为人物之乐而乐,为人物之悲而悲,为人物之爱而同情悲悯。如写秀枝在明华外出打工,其他工友都回家过年了,唯独明华在买好了车票临上车改变了主意,车开走了,他没有上车,也没有给其他工友解释,对秀枝来说,明华有一段时间处于失联状态。回乡的工友告诉了明华的情况后,秀枝对明华的思念、担心、爱恋写得细腻纯情而又不失农村女人的内敛含蓄,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秀枝,不是概念化的秀枝,起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亮点三是小说对社会全景式描写。文东、文西、清水河畔苏家河三个场景的转换描写,三点式交替使用,让小说有了多角度的欣赏构思,一百多万的工程款把各路人物推向了情节高潮。
亮点四是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对写实长篇小说而言,广阔的社会背景是必要的,不仅拓宽了表现广度,而且增加了深度。小说从解放前一直写到改革开放,采用阶段式分场景描写,跳跃性大,恰好增加了空白置入,留下了想象空间。通过场景细节和人物的命运追索,勾勒出了社会的大框架。把知识分子的命运苦难与国家命运相连接,把农民的命运苦难和土地以及对土地的疏离相连接。但这些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上走了出来变成了半自由劳动者,他们通过下苦挣了钱,见了世面,作者是用对乡村留恋的感情写他们的,恰好这种留恋,是解救乡村日渐荒凉的解药。
作为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总体看是成功的,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能在文本和语言上再下些功夫,删繁就简,肯定会让小说锦上添花。
新闻推荐
“美丽家庭”凸现文明底色 ———走进云梦堤社区3户“美丽家庭”
本报记者辛成通讯员高静 行走在美丽的铜川大地,不经意间总会与“美丽家庭”不期而遇。自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创文办评选“美丽家庭”活动以来,通过深入挖掘寻找群众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