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讲述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而今,“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在昨天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义桅以《“一带一路”的逻辑:世界是通的》为题,围绕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何要建“一带一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三个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大逻辑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对深刻认识和理解“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中央的部署要求,促进西安市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个多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报告会上,王义桅先阐明了一个基本概念:“一带一路”,这个“带”是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模式,中国发展经验的浓缩,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一个区域大合作的格局。“路”是发展道路,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是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过去讲的立体交通网络是铁、公、机,现在是铁、公、机、天、电、网、陆、海、空、人机交互,天地一体,万物互联。
“一带一路”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欧亚大市场。丝绸之路“龙头”在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任要落在西安。但发力不是靠一家单打独斗,而是要协同发展,跟整个丝绸之路经济联通起来。
原来的改革开放主要以沿海地区为主,面对的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如今,中国改变原来改革开放的思路,从地域上由沿海地区到了内陆,尤其是到了边疆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疆地区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在印度,王义桅发现,中国产品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又好又便宜又好用。“中国造”正符合他们的需要,而且有弹性。“你要什么我给你生产什么,生产的高精尖反而不一定适用。”王义桅提醒西安的企业大胆“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而西安则需要市场。
为什么建设“一带一路”
要向外界推广和分享中国模式
为什么建设“一带一路”?最直观的理由就是“一带一路”涉及到44亿人口,发展潜力非常大,论及西安也是如此。通盘考虑各种因素的战略抉择,王义桅认为,中国有雄厚的金融实力和工业制造能力,而发达国家不再允许中国搭便车,中国需要转移优质富余产能,告别近代,超越西方。同时,要把中国模式向外界推广和分享,提升中国的竞争力。从文化的角度上讲,“一带一路”着力于欧亚大陆,而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最后,“一带一路”可推动中国从内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
中国国内需要供给侧的改革,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是需求市场增长不足。而“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进而转变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建设“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让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引领世界合作的方向,推动国际文明的进步,实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就是“一带一路”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建设‘一带一路\’要走向沿线相对落后的国家,寻找发展的重要机遇,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文明和文化的复兴。”王义桅谈道,“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丝绸之路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如今,中国在“一带一路”形成更大的环流,要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的体系,这是“一带一路”思想重要的源泉。
怎样建设“一带一路”
做好三个统筹 盘活各方资源
关于怎样建设“一带一路”,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讲究三个统筹:分别是整体统筹、内外统筹、陆海统筹。要考虑如何激发各地潜在的优势,盘活各方面资源。他说:“各个发展平台有很多的模式,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探索在互联互通金融驿站的新模式,同时,建立一个国家级世界级的智库,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有序推进,不仅合作成果丰硕,也赢得了沿线国家的广泛好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取得新成就,为推动新常态下的西安发展提供新动力,让西安真正成为‘一带一路\’发展引擎和龙头。
新闻推荐
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闭幕会。汉水硒谷“真硒水”作为“陕西名牌”为本次会议陕西代表团提供服务。据悉,今年已是“真硒水”连续四次进京为两会代表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