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于假冒伪劣问题很烦恼、很头疼,恨不得明天就能天下无假。
说到假货的危害,很多企业家都心有戚戚焉。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在广东代表团发言称,市面上卖的小米手机中,有30%-40%都是假的,外观一模一样,里面的产品、体验、性能都极差;市面上的小米充电宝,也有八成是假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在江苏徐州调研时发现,一家制造照明灯具的企业,有两项发明专利在材料和发光原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等他回到北京后,却遗憾地听说这个企业已经把核心技术卖给了一家外企,“原因是国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刘平均强调,不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创新氛围很难形成。
知识产权保护需更多司法保障
这些年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为打假付出巨大心力,但假货仍是屡禁不绝。3月7日,马云在微博中写到,我国法律规定(《刑法》),制假售假案值5万元以下没有刑事责任;5万元以上的顶多判7年。这是20年前的法律和10多年前的司法解释,严重脱离实际。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制假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假售假方式变得更加隐蔽,销售渠道也变得更智能化、多样化,如转向利用网络信息销售等。朱征夫建议,鼓励各地制定地方法规,强化行政执法手段,建立质检、公安、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格执行刑法对各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罪的量刑标准,对制假售假达到法定数额者严惩不贷,对侵犯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
制假、售假违法成本低,显然是假货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有许多代表委员注意到,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现行的法律也亟待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高友东指出,现实中,“赢了官司丢了市场”、“贴钱维权”的事情屡见不鲜,挫伤了创新者的积极性。有调研指出,我国97%以上的专利、商标侵权案和79%以上的著作权侵权案,平均赔偿额分别仅为8万元、7万元和1.5万元,诉求比例不到35%,而2015年美国专利诉讼赔偿的中位数高达1020万美元。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过低。
代表委员支招
朱征夫建议,通过地方财政以及上级拨款成立专项资金账户的形式,加大对制假售假执法的经费投入。通过购买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备,提高发现、收集和处理制假售假数据的能力。与此同时,经常性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对于关键的领导职位,落实打击制假售假责任制,让各级相关领导切实严肃对待制假售假。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和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志敏等建议,尽快在省市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曲伟提醒,企业研发人员要有知识产权意识,从源头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曲伟说,“技术就是层窗户纸,有时候一句话,就会让对方恍然大悟,掌握了你的技术。回去之后迅速研发,或者在已有专利上进行下一步申请,会给研发者带来很大障碍。”
高友东更是提出三项举措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一是确立科学合理的赔偿额度认定机制。二是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三是加快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
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沙3月20日电继18日发布区域性限购的楼市调控新政后,长沙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20日再次发文,即日起全面上调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并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根据新规,职工家庭(...